2018年12月19日,2019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以下简称“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在京举行。微软“创新杯”始于2003年,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7届比赛。从全国838个参赛团队中过关斩将胜出的12支高校队伍,与各界投资和教育专家齐聚微软大厦。最终来自深圳大学的《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检测机器人》项目从12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夺得了微软“创新杯”中国赛区冠军。
深圳大学《轨道交通运营维保检测机器人》团队夺冠微软2019“创新杯”中国区总决赛
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Alain Crozier)表示:“微软举办‘创新杯’的目的在于鼓励青年学生在微软最新技术平台创建前沿的科技解决方案,将创意变为商业现实。微软通过‘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微软加速器等各种资源,为大学生开发者创新创业提供了全方位支持。17年来,大赛的参与者从开始的80后、90后,现在已经传承到00后,‘创新杯’正在逐渐成长为中国AI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我们为‘创新杯’这些年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
微软公司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睿杰现场致辞
2019微软“创新杯”中国区初赛中,来自全国18个省份201所高校的3486名学生共提交了838件作品,最终12支队伍经过层层角逐成功入围全国总决赛。本次比赛中75%的作品聚焦人工智能,运用视觉识别、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解决社会方方面面的挑战与难题。
此次冠军团队将目光聚焦在轨道交通检测领域。他们设计的地铁隧道铁轨检测机器人,通过机器视觉技术识别隧道内存在的故障,可以将地铁检测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为日益增长的地铁运营提供一种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本次12支决赛参赛作品广泛涉及交通、医疗、农业、零售等多种行业,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学生的广阔视野和对社会问题与热点的关注。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上,微软一直强调“普及人工智能全民化”的理念,致力于把人工智能变成人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令人可喜的是,本次决赛中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作品,例如基于Azure的视障人群智能辅助耳机,为抑郁症患者开发的自我交流系统,针对突发事件人群设计的无人机搜救系统等,展示了技术造福人类的种种可能。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公共服务事业部总经理滕文与参赛学生交流
赛后,微软还将为获奖团队提供专属导师群,由来自于微软研究院、微软解决方案部门、微软加速器和微软孵化器的导师组成,帮助他们进一步完善商业创意和落地。同时,微软创新生态将向优秀团队成员进一步开放,区域赛优胜队伍可以在当地与微软遍布全国的21个孵化器平台对接,获得实习机会、导师指导以及资源支持等后续扶植。微软希望通过进一步帮助参赛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和将创新项目实现商业化的过程,使更多青年学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在过去17年里,有超过来自19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万名学生参与了全球“创新杯”比赛及相关活动。在中国,微软“创新杯”为超过23万名中国学生提供了孵化梦想的机会与平台。自2003年开始参加“创新杯”以来,中国学子在微软“创新杯”的国际舞台上屡创佳绩,共获得5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以及数次特别奖奖项。
未来,微软希望继续为青年学生和年轻创业者们提供充分释放创意和展示才华的平台,通过多样化的技术、工具和渠道予力AI创新人才,共同打造美好世界。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大语言模型"幻觉"现象的新根源:注意力机制存在固有缺陷。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即使在理想条件下,注意力机制在处理多步推理任务时也会出现系统性错误。这一发现挑战了仅通过扩大模型规模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观点,为未来AI架构发展指明新方向,提醒用户在复杂推理任务中谨慎使用AI工具。
继苹果和其他厂商之后,Google正在加大力度推广其在智能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功能。该公司试图通过展示AI在移动设备上的实用性和创新性来吸引消费者关注,希望说服用户相信手机AI功能的价值。Google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AI带来的便利,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中科院自动化所等机构联合发布MM-RLHF研究,构建了史上最大的多模态AI对齐数据集,包含12万个精细人工标注样本。研究提出批评式奖励模型和动态奖励缩放算法,显著提升多模态AI的安全性和对话能力,为构建真正符合人类价值观的AI系统提供了突破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