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如何“做加法”?形成数字化资产,沉淀企业智慧 原创

在企业中,由变革而积累的能力,将在一定条件下从量变到质变,形成企业新的竞争力。这是海信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路径——首先,借助数字化技术能力驱动自身变革,然后,将变革过程中积累的智慧转化为数字化资产,再次赋能于业务的重构和创新。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如果放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这个定律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方式,即推动企业发生变革的作用力最开始一般都来自于外部。

但是,随着企业变革的不断深入,这个“作用力”将发生改变。在物理学中,由外力推动而产生的动能将转化为储存在物体内部的势能,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在企业中,由变革而积累的能力,也将在一定条件下从量变到质变,从 “由外而内”的变革到“由内而外”的创新,形成企业新的竞争力。

这是目前企业正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的不同阶段,也是海信集团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思路和路径——首先,借助数字化技术能力驱动自身变革,然后,将变革过程中积累的智慧转化为数字化资产,再次赋能于业务的重构和创新。

“企业永远是做加法的,企业的智慧应该通过数字化手段沉淀下来,不断叠加。”海信集团IT与数据管理部/技术开发部长单奇聪介绍,“在组织上,海信集团从去年6月开始对整个IT组织架构做了垂直整合;在技术上,海信集团坚持围绕技术管理、技术开源、技术云化和技术认知四个方向进行规划建设,陆续上线了自己的云平台、数据平台、AI机器人等新的技术和平台,并不断加大投资;在业务上,海信集团正在尝试通过数字化方式把企业的智慧转化成数字化资产沉淀下来,从领域设计、流程设计、规则设计、数据中台四个维度沉淀业务模型。”

海信如何“做加法”?形成数字化资产,沉淀企业智慧

“其中的重点是围绕数据的全栈计算分析能力,对具体的业务场景进行赋能。”单奇聪向至顶网记者强调。

PaaS平台建设:看中高可用和灵活性

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计算与分析,而计算与分析的目的在于为企业业务赋能。在计算方面,云已经成为当下数据价值释放的重要依托,成为企业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要谈数字化转型首先还得从云谈起。

在这方面,海信的“加法”是从底层做起,从IaaS到PaaS再到SaaS,一步步实施。早在2017年底,海信集团就完成了企业云IaaS虚拟化,并启动了PaaS项目的规划和部署。“我们第一步先做了资源层的建设,基于资源层实现了技术共享的中间件服务,然后再往上部署了各类业务平台项目。通过领域涉及和能力中心的方式支撑国内和国际业务的运营。”单奇聪表示。

对此,红帽策略产品销售部中国区总经理刘长春透露,海信集团在整个项目的落地过程中非常重视平台的压测,并做了非常细致的压测方案,对整个云平台对应用迁移上云的承载量进行评估,同时给出多种预案响应。比如,当顶层资源不够时根据租户类别对相应租户的资源进行扩充,或者增加对应的节点。

海信如何“做加法”?形成数字化资产,沉淀企业智慧

海信集团IT与数据管理部/技术开发部长单奇聪(左二)

红帽策略产品销售部中国区总经理刘长春(右一)

“对于制造业来说,IT是业务的支撑,因此,平台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很重要。海信集团围绕平台运维在压测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这是他们云平台构建和运营的一大亮点。”刘长春强调。对此,单奇聪也指出,“因为技术是无限横向扩展的,但是企业对底层资源的投入一定是有限的,所以通过实际的压测流量对项目迁移工作进行合理评估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场景方面,海信集团优先选择了“双11”这一流量高峰期的压测作为切入点,并从业务上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限流。比如,在海信商城抢购活动等等这样的流量波峰冲击下,就要进行合理限流,既确保核心业务高可用,又保证用户体验。据了解,在去年“双11”期间,海信集团云上的电商库存中心系统间接支持了全渠道8秒破亿的业绩。

整体来说,海信集团对于平台的搭建和选型非常谨慎。据单奇聪介绍,在搭建云平台之前,他们就从底层的IaaS到PaaS,再到顶层的核心应用,做了全面的机房检查。“尤其是PaaS平台,一旦出现问题就是致命的,所以,这个平台既需要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响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要有绝对的高可用性和稳定性,保障核心业务可靠运行。”单奇聪说。

而出于服务网格Istio对现有微服务开发框架的技术迭代风险的考虑,海信集团在选型时选择了基于红帽OpenShift构建海信集团的容器云与DevOps平台能力。

应用上云策略:“两条腿走路”

目前,海信集团云平台已经上线运行一年多,覆盖了财务、办公、供应链、营销等多个业务领域24套系统的容器部署。为了让整个集团不同的IT组织、不同项目组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平台的价值,推进上云工作更顺畅地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海信集团内部形成了两套“制度”——敏捷教练制度和上云教练制度。

以上云为例,海信集团成立了专门的迁移小组,对上云策略、流程设计到最后的监控一整套工作进行了标准化,实现集中式管理。同时,由内部培养的“教练”驻场,负责具体项目的改造和迁移,提供从培训到切换以及上线之后到使用指导等一系列的现场服务。

单奇聪表示,平台的运营和应用推广远比其建设更重要,IT是服务于当下业务和未来业务的,要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现状制定适合自己的迁云计划和目标,而海信集团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对于SAP、MES等传统系统的改造视实际业务驱动,不做强制要求,优先保证业务稳定;除此之外,其他全部系统强制要求上云,以云原生应用开发的方式上线部署。

从效益上来看,海信集团经过一年多的云平台运营,在营销上方面,通过敏捷的DevOps工具链基本上7-10天(过去平均开发上线时间为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能发布一个应用的小版本,极大提高了IT对业务的响应时间,满足了国内营销平台系统快速迭代上线的需求,同时,高可用的弹性计算也确保了像“双11”这样的电商重大节日的运营保障;在供应链方面,采购、计划、仓储、质量等领域的核心系统以服务共享的方式在云上运营,在实现技术共享的基础上,推进了业务共享,支撑了集团多产品线供应链信息化水平齐头并进。

“在此之上,海信集团今年还将进一步强化中间件服务共享,驱动海信集团的整体架构向共享的企业架构进行转型,并基于领域设计、流程引擎、规则引擎、数据中台构建统一的业务平台,推动业务共享和创新。”单奇聪表示。

未来:坚持开源,迈向混合云,沉淀数字化资产

共享的目的是开放,而开放不仅能够让企业在内部的智慧和能力不断叠加,同时还能“加”入许多来自外部的能量。这或许也是海信集团在最初构建云平台时就选择了开源的重要原因。单奇聪表示:“从技术上开,拥抱开源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对于企业上云来说,我们不希望重复“造轮子”,所以,选择开源是很好的选择,通过与红帽的合作,它让我们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为用户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开源既是一个技术,也是一种文化。“我觉得开源最美之处就在于你可以跟它一起成长,跟整个生态一起成长。它的开放性能够你有更多的选择。”刘长春表示。

在他看来,云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的是生态,这决定了应用之间是否兼容、产品升级是否顺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拿来主义”,对于核心的业务应用还应该由企业自己主导和构建。“这就是红帽倡导的企业级开源,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平台选择可以以开源为主,但核心业务还是应该由自己构建,然后在运维方面实现通力合作。”刘长春说。
延续开放与开源的思路,单奇聪透露,海信集团下一步的信息化计划是迈向混合云。为此,海信集团将继续坚持技术管理,贯彻

统一比先进更重要的理念;坚持技术开源,不重复“造轮子”;坚持技术云化,把技术共享能力下沉到基础设施管理;坚持技术认知,拥抱AI技术,提高机器人自动化实践。

“企业做‘加法’,借助技术形成数字化资产,沉淀企业智慧是关键。”单奇聪表示,“我们一直走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也希望和所有的生态伙伴一起为中国智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至顶网软件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19

08/16

10:18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
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