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与服务频道消息:近日,“致远互联·华为云杯” 首届协同云企业应用开发者大赛正式启动。大赛由致远互联主办、华为云联合举办,以“云端定制 创新共生”为主题,面向企业服务领域的商业伙伴、开发团队和个人开发者。大赛将立足企业实际业务应用场景,挖掘优秀的开发成果直接服务于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大赛为参赛者提供了丰厚的奖金池,同时,还设置最佳技术创新奖、最佳应用创新奖、最佳模式创新奖、最佳产品设计奖、最佳商业价值奖等多个高价值单项奖,以此激励开发者从技术、应用、模式等多维度创新突破。此外,凡是符合协同云平台产品标准的参赛作品,将上架该平台并持续参与该应用的商业化收入分成。
据悉,整个大赛分三个阶段——入围赛、复赛和总决赛,时间跨度从8月开始到11月底,并会进行线上直播。在赛题设置上,致远互联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业务应用场景出发,为开发者提供合同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以及费控管理等选题,鼓励其基于企业实际业务应用,大胆创新。在评审要求上,致远互联更加注重参赛作品的商业前景、应用价值、用户体验等特性。
致远互联副总裁、协同云BG总经理李春告诉记者,致远互联已经举办了10届面向客户的协同应用大赛,但是此次开发者大赛不同以往,首先大赛基于公有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而且背后有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激励。在面向人群方面,这次大赛包括了企业用户、合作伙伴以及个人开发者。
致远互联之所以举办此次大赛是基于客户市场和伙伴生态两个方面的思考。“我们的目的有三个:第一,致远互联在协同领域一直持续创新,大赛基于协同全员化和平台化,提供低代码,零代码的定制开发;第二,通过大赛,致远互联面向合作伙伴、客户普及云设计;第三,大赛发掘有智慧、有经验、有实践的好应用,并与商业模式相结合,实现供给侧改革和更大的协同价值。”李春说。
众所周知,自2002年成立至今,致远互联始终专注于协同管理软件领域,历经多年行业积累,致远互联已构建起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致远互联独具特色的协同管理平台V5,包含业务定制平台(CAP)、协同技术平台(CTP)、协同移动平台(CMP)、协同集成平台(CIP)以及协同数据平台(CDP)5大平台组件,可实现产品的底层基础技术支撑、业务定制、移动开发与应用、集成连接以及数据应用等核心功能应用与扩展,支持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和开发。
李春认为,致远互联从产品型公司到平台型公司进而向生态型公司持续变革升级,而云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变革过程中,基于向平台型企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双模驱动、云端共生、服务增值”的产品战略,致远互联推出协同云平台,把客户、伙伴以及员工的智慧在云平台上进行汇聚。
致远互联全面开放协同云平台能力,通过“客户在线、生态在线、营销在线、实施在线、定制在线、运营在线”六大在线,连接致远互联的生态伙伴、分销伙伴、供应商伙伴等,构建产业链服务新生态的同时,让企业服务随需定制,使能企业管理创新发展。
李春说,致远互联协同云平台提供三大核心内容——云商城、云设计中心和丰富的企业应用,这三个组成形成了“铁三角”的联合关系。“我们在客户视角开辟了一种信息化的新路径,既有SaaS应用,又有云设计中心,帮助企业快速上云实现全员数字化。企业可以定制新的应用,也可以该有原有的应用。”
目前,致远互联已经将丰富多彩的业务定制成果同步至云端,从而汇聚了众多行业、领域、场景的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依托协同云平台,致远互联一方面实现了各类伙伴在线营销、定制、设计和交付,另一方面支持用户在线体验、选购、提交业务需求等,满足企业个性化应用需求,灵活适应其快速多变的业务发展。
当前,零代码、低代码开发技术已经在企业应用上大范围普及,成为未来企业应用开发的必然趋势。企业基于自身的管理思想、智慧、实践开发了很多原创应用。
而且这些应用已经超越了厂商预设的设计,由业务部门主导,以IT为支撑,融合了他们管理思想的业务实践以及系统设计运营的效率。
李春表示,致远互联的协同云平台提供了基于云的快速构造和更新迭代能力,可以结合工作场景和业务场景实现横向的延展和纵向的加深进行扩展,这就是基于“云+模式”。
致远互联CTO宋牮表示,依托致远互联多年积累的协同技术平台CTP和业务定制平台CAP能力,基于微服务架构的云端在线化的业务应用搭建平台“云设计中心”提供全程可视化的设计器,借助组件化/积木式应用封装、开放及扩展能力,帮助开发者实现创新成果落地,快速搭建创新的数字化应用。
同时,“云设计中心”提供了丰富的业务搭建所需的组件,可快速定义业务表单、模板、流程等应用组件,从可复用的业务包到各类业务组件,再到UI库、接口库、函数库等等,并自动关联企业现有的组织架构、基础数据和权限体系,通过零代码或低代码,快速搭建个性化的业务应用,实现低成本定制和部署。
宋牮强调,围绕应用设计、上线运行、运行维护的全过程,CAP平台区分为三态:设计态、运维态和运行态,为设计者、运维人员和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工具和服务支撑,包括工作台、设计中心、运维中心和监测中心,让应用可设计、可调整、可监测、可维护。“三态一体”定制平台让应用制作更快速、应用交付更高效、变更维护更灵活、应用数据更安全。
此外,除了平台的基础支持,设计者还可以通过应用商城获取增值组件、模板、服务和应用。可以说,致远业务应用定制平台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应用开发模式,从而形成从个人开发者、商业伙伴到企业开发团队的新业态。
依托协同云平台,致远互联打造了“创新共生”的共赢发展模式。李春表示,致远互联以前是代理模式,现在则是新的共生生态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通过搭建共建、共享、共生的云生态平台,致远互联将为企业提供更多行业/领域的业务复制能力,伙伴借此实现客户的积累、能力的成电、经验的复制,开始走行业化或者领域化经营的道路。
通过云的模式,致远互联改变了传统套装的营销模式,让客户与伙伴可以直接在云上订阅所需要的应用服务。同时,现在协同SaaS应用更多是单一应用,容易形成应用孤岛。而致远互联协同云平台的应用是互联互通的,特别是在一些上下游业务上面,比如说订单和合同,应用相通,数据相通,改变了单一软件和云服务的弊端。
“随着我们的技术迭代,生态伙伴的营销、业务也在升级,从工具级到系统平台,从基础的协同办公到协同业务运营中台,更多伙伴在改革中发现协同是一个蓝海市场,积极投入与开拓这个市场。”李春说。
致远互联基于协同云平台还发布了建筑云,这个建筑云采用了“6+1”的模式,即6个生态伙伴将1个客户共同推动的协同云,面向包含民建施工、项目监理、园林、安装配套、装饰装修、水利工程等等总共7个细分领域的行业客户。
李春表示,上述每个细分领域的伙伴都是基于自身成功案例为交付原型提炼成综合性的企业应用。“我们以协同云平台为底座,基于行业化应用,加上企业中的标准化应用和云服务结合,形成面向建筑类客户的云产品。”
宜昌金铭总经理郑金涛表示,致远互联的云生态已经实现了从产品到生态的转变,致远互联最核心的是业务定制平台,结合客户的真实业务场景,通过零代码和低代码实现了业务的可视化、场景化,客户可以打造个性化的定制应用。
作为致远互联的生态合作伙伴,宜昌金铭也将自身的应用解决方案放到致远互联的云商城中,方便客户进行规模化的应用。虽然进入2020年我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危机,但是宜昌金铭的业务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致远互联一直是关注合作伙伴的发展,而不是发展伙伴。我们在2018年能够第一批成为致远互联云商城严选供应商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并且我们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收益,这个我也感受到了,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致远互联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支持。”郑金涛说。
在郑金涛看来,致远互联的云生态价值有四点:一是降低了客户的信息化门槛;二是伙伴和客户都是云商城应用的创造者,激发了云商城应用的创新迭代功能;三是云应用的创造者来源于业务一线;四是所有的合作伙伴和客户是云应用的创作者,也是获利者。“致远互联云生态越来越成为伙伴和客户的连接点,伙伴不再是伙伴,客户也不再是客户,我们是一个大的生态。”
同时,宜昌金铭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大赛,这一方面可以给员工一个锻炼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好的应用也会创造一定的公司和社会价值。“我们希望跟着致远互联走得更长远,做出更多有价值的应用,服务整个生态。”郑金涛如是说。
在本次大赛中,致远互联平台模式的优势也逐渐凸显。大赛广泛聚合了产业链开发伙伴、渠道开发伙伴、云市场ISV伙伴、致远增值开发伙伴、致远客户等有志于企业服务领域创新的开发者。
开发者将作品上传至协同云平台,既丰富了致远协同云平台的行业/领域和场景的应用案例,同时也从大赛的参与者变成致远互联的深度合作者,进一步扩大了致远互联的协同生态。
首届开发者大赛的举办,正值致远互联科创板上市一年之际,是公司多年行业积淀的厚积薄发之举。
致远互联高级副总裁蒋蜀革表示,上市以后,致远互联一直坚持产品的精品化和产品云化转型。“我们更加强调客户成功和客户服务,激发我们生态,为客户创造价值,给客户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提升客户在当前新形势下的裂变能力和业务能力,促进生态的发展。”
通过开发者大赛,致远互联与客户、伙伴在云上实现云端定制、创新共生,并通过持续的创新,为协同管理产业积蓄力量,推动行业发展。“我们希望此次大赛发挥平台和生态的价值、群体的智慧,包括客户和生态伙伴。”蒋蜀革最后说。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AI的使用、创新和监管混乱超过认可的标准,IT领导者只能开发内部方法来减轻AI风险,依靠框架、工具和他们的同事来正确使用AI。
几年前,当澳大利亚红十字会(Australian Red Cross)这个社区服务慈善机构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不同的系统无法协同工作。如今,经过数据梳理和发挥作用,可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此次活动中,IBM展示了最先进的IBM Quantum Heron计算机是如何以比以前更高的精度和速度执行复杂的量子算法,同时为进行高级分子模拟的新方法铺平了道路。
想象一下,一个人工智能系统不仅能阅读文本或识别图像,还能够同时读、写、看、听和创造。这其实就是多模态人工智能的精髓。这些先进的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同时处理和整合多种形式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像、音频甚至视频。这就像是赋予了人工智能一整套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