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应用架构中,企业怕是难以应对数据规模激增带来的技术挑战,这时,容器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凭借弹性伸缩、快速部署等优势,容器为应用程序的开发及部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并借此在多云之间、云与本地系统之间,乃至不同本地系统之间应用程序工作负载的往来迁移等场景下,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最受瞩目的云计算领域的趋势之一。
但是,有效构建起复杂的容器化环境仍然需要大量的技巧及经验。容器即服务(CaaS)也由此应运而生,作为平台即服务的一种变体,这个概念正在被广泛使用,以加速容器的采用。不过,CaaS是厂商们「略带忽悠 」的另一个「即服务 」术语?还是有确实「有点东西 」?
数据表明,CaaS并非浪得虚名。
根据Flexera发布的《2020年云计算现状报告》来看,在此次面向750位IT高管的调查中,大部分云采用者(53%)也在同时使用CaaS;而随着容器在企业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提升,CaaS保持着良好的上升趋势与运营走向。值得注意的是,CaaS已经成为云驱动型企业当中得到广泛使用的第二大「平台即服务 」,远高于去年调查中的第六位,仅次于占比62%的「数据库即服务 」。调查报告的作者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容器加快部署、扩展运营,并提高云环境下工作负载运行效率等等,他们对容器技术的关注度不断增长,目前来看,这一趋势保持着旺盛的推进势头。”从增长速度来看,CaaS以同比17%的增幅排名第二,仅次于物联网服务(21%)。另一大快速增长的类别则是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其同比增幅同样为17%。
总体而言,这项调查在2020年第一季度进行,发现公有云与混合云解决方案的采用率不断上升,其中AWS、微软Azure以及Google Cloud各自占据重要的市场份额。
除了基础云产品之外,不少企业还开始从公有云服务商手中筛选CaaS产品,来增强并加快应用程序交付能力。AWS的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 与 Elastic Kubernetes Service (ECS/EKS)最受欢迎,使用率高达54%,远高于去年Flexera云报告中的44%。另有24%的人已经有计划采用ECS/EKS。Azure容器服务的采用率达到46%(去年为28%);而Google Kubernetes Engine(GKE)的占比也由15%增长至24%。
来自Scalyr公司的Eric Olsson表示,CaaS确实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收益,能够在部署的速度及控制之间求得良好平衡。“敏捷方法缩短了开发与测试的时间,而云计算则缩短了部署周期。持续集成(CI)与持续交付(CD)进一步加快了交付速度。除此之外,容器还可以提供功能更强大、更灵活的解决方案。当然,伴随着所有这些因素,容器也带来了额外的配置要求与复杂性。”
目前,缺乏专业知识仍是使用容器技术的最大挑战,有41%的受访者将其列为头号难题。另有38%的受访者认为将传统应用程序迁移至容器才是最大挑战;34%的受访者表示安全性才最让人头痛。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甚至发现就连服务供应商,也存在容器技术缺失问题。调查报告的作者们提到,“资源方面的挑战可能源自容器技术的不断迭代与快速普及。将传统应用程序迁移至容器同样相当困难,因为容器针对微服务架构进行了优化,但传统应用程序并非如此。”Flexera调查的作者们指出,CaaS采用率的提升,可能有助于应对这一系列挑战。
调查结果还显示,Docker与Kubernetes的受众仍然相当可观。近三分之二(65%)的组织使用Docker,另有14%的组织有计划在短期内使用。58%的受访者正在使用Kubernetes,另有22%正计划使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软推出 Copilot+ PC 标准,要求配备高性能 NPU,引发 AI PC 市场格局变化。英伟达虽在数据中心 AI 领域占主导,但在 PC 端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英伟达的 AI PC 策略、NPU 与 GPU 的竞争关系,以及未来 GPU 可能在 Copilot+ 功能中发挥作用的前景。
专家预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2025 年可能成为 AI 泡沫破裂的关键一年。尽管 AI 仍有望在多模态模型和自动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突破,但技术瓶颈、投资回报率下降、监管趋严以及环境和伦理问题等因素可能导致 AI 热潮降温。未来 AI 发展将更注重平衡和可持续性。
Google 推出名为 Titans 的新型 AI 架构,是 Transformer 的直接进化版。Titans 引入了神经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和基于惊喜的学习系统,使 AI 更接近人类思维方式。这一突破性技术有望彻底改变 AI 范式,推动机器智能向人类认知迈进一大步。
主动型 AI 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次进化,它不仅能生成内容,还能自主决策和追求目标。这种 AI 可以设定自己的目标,制定策略并根据情况调整方法,实现真正的自主性。它将彻底改变机器与世界的互动方式,为人机协作开启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透明度和伦理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