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Red Hat公司表示,Red Hat OpenStack平台现更名为Red Hat OpenStack Services on OpenShift。
在此次品牌重塑之前,IBM旗下的Red Hat公司多年来努力一直在努力把Red Hat OpenStack Platform和Red Hat OpenShift更紧密地集成在一起,目标是帮助服务提供商更快地扩展其私有云并最大化计算资源。Red Hat表示,此举使其能够帮助管理OpenStack云的团队从OpenShift带来的现代运营体验中受益。
Red Hat OpenStack是一个开源平台,企业组织使用该平台汇集虚拟资源以构建和管理私有云,事实证明,平台特别受电信和托管服务提供商的欢迎。同时,RedHat OpenShift是一个企业级应用平台,基于Red Hat Enterprise Linux操作系统和容器编排软件Kubernetes构建,提供了支持几乎任何类型应用和计算环境的部署和基础设施服务。
Red Hat公司混合平台产品管理总监Sean Cohen表示:“通过把Kubernetes和OpenStack集成,组织可以看到资源管理和可扩展性的改进、混合云的更大灵活性、简化的开发、以及DevOps实践等等。”
Red Hat解释说,集成这两个平台,是因为客户正在寻找一种快速且简化的私有云产品,让他们能够将基于4G的虚拟网络功能迁移到5G云原生工作负载中,现在他们借助Red Hat OpenStack Services on OpenShift,就可以通过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实现这个目标。
新平台使现有应用能够继续运行而不会出现任何中断。新的“Podified”控制平面是一组用于将OpenStack控制平面作为Kubernetes原生Pod进行部署和管理的工具,使部署云原生工作负载变得更加容易。Red Hat表示,最终的好处是更容易安装、更快速部署、以及从核心到边缘的统一管理。
此外,Red Hat OpenStack Services on OpenShift让企业能够运行基于裸机服务器的虚拟化和容器化应用,这样他们在使用计算资源的方式上就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其他好处还包括使用Red Hat Ansible自动化平台实现快速的、可重复部署的快速并行处理,通过新的控制平面实现更好的可扩展性,改进的可观察性体验,借助加密内存缓存、服务和安全之间加密通信实现的增强安全性,以及确保基于角色访问的安全性。
Constellation Research分析师Holger Mueller表示,OpenStack Platform的品牌重塑是Red Hat母公司IBM整合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指出,围绕OpenStack的“噪音”已经很大程度上减弱,因为没有一家主流公有云厂商采用OpenStack,很多之前的贡献者已经转向了其他项目。
“相反,OpenStack在电信行业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多运营商使用OpenStack来构建私有云以运行网络,这就是Red Hat发布这些公告的目标人群。”
展望未来,Red Hat OpenStack Services on OpenShift的控制平面将原生托管在Red Hat OpenShift上,而基于RHEL的外部数据平面将通过Ansible Automation平台进行管理,这意味着Red Hat OpenStack Platform 17.1将是基于经典控制平面的最后一个版本,这种控制平面可以是虚拟化的也可以是裸机的,由OpenStack Director执行管理。
Red Hat表示,将继续为经典版本提供支持直到OpenStack Platform 17.1生命周期结束,此后客户将需要在OpenShift上进行迁移和部署新的控制器。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开源数据库服务商Percona为PostgreSQL推出透明数据加密(TDE)扩展,填补了该数据库在企业级安全功能方面的空白。该pg_tde扩展目前已包含在Percona PostgreSQL发行版中,可加密磁盘上所有数据库文件,并支持与主流密钥管理服务集成。Percona正努力将此功能纳入PostgreSQL主发行版,帮助用户满足GDPR等法规的加密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SPIRAL框架,通过让AI与自己对弈零和游戏来提升推理能力。实验显示,仅训练AI玩简单扑克游戏就能让其数学推理能力提升8.6%,通用推理提升8.4%,且无需任何数学题目作为训练材料。研究发现游戏中的三种推理模式能成功转移到数学解题中,为AI训练提供了新思路。
西部数据首席产品与工程官Ahmed Shihab表示,公司HAMR技术进展顺利,OptiNAND能提供容量优势。HAMR技术物理原理已突破,正进行制造工艺优化。相比希捷10盘片技术,西数11盘片设计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可更快推向市场。OptiNAND结合UltraSMR算法可实现更高单盘容量。公司采取保守策略,注重可靠性,客户已完成相关软件认证。硬盘在数据经济中仍是基础,在视频监控等写密集型应用中具备成本和耐久性优势。
同济大学团队开发的GIGA-ToF技术通过融合多帧图像的"图结构"信息,创新性地解决了3D相机噪声问题。该技术利用图像间的不变几何关系,结合深度学习和数学优化方法,在合成数据集上实现37.9%的精度提升,并在真实设备上展现出色泛化能力,为机器人、AR和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更可靠的3D视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