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智能工厂怎么建?开放自动化给出“解题思路” 原创

2025工博会上,施耐德电气联合合作伙伴发布了“5G+边缘计算”系列报告的第三部《开放自动化赋能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报告突出了软件定义自动化技术与工业蜂窝网络、边缘算力平台的最新融合成果,为智能工厂的产线管控、运营优化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路径,也为企业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参考蓝本。

1993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IEC 61131-3,这一标准在随后十余年间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统一语言”。这种标准化带来的一致性,为工业控制的发展奠定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复杂工业系统迈向更高层次时,IEC 61499应运而生。成为开放自动化浪潮的起点,打破传统自动化系统的封闭格局,推动IT与OT的深度融合,让智能工厂的发展日新月异。

如今,开放自动化技术与工业蜂窝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已密不可分,推动工厂智能化加速建设。继《5G+PLC 深度融合解决方案》和《工业蜂窝网赋能的开放自动化解决方案》两部报告之后,在2025工博会上,施耐德电气联合合作伙伴发布了“5G+边缘计算”系列报告的第三部《开放自动化赋能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前两年的研究基础上,今年的报告更加突出了软件定义自动化技术与工业蜂窝网络、边缘算力平台的最新融合成果,为智能工厂的产线管控、运营优化提供可复制的创新路径,也为企业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参考蓝本。

下一代智能工厂怎么建?开放自动化给出“解题思路”

开放自动化正在塑造工业未来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产需求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如何打破技术壁垒、实现高效敏捷的运营,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议题。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熊宜指出,当前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三大挑战:技术能力与储备不足、现有生产系统异构性和复杂性、生态开放性与协同不足。施耐德电气则通过标准化、模块化降低应用门槛,优化实施流程部署更加便捷,并在研发上与生态伙伴深度协作推动技术落地。

在具体的工厂建设实践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谈到了开放自动化的三大优势。

第一,虚拟化扩展。通过软件定义,控制逻辑不再依赖传统PLC硬件,而由集中化平台统一实现。当需要新增产线时,无需采购和部署新的PLC,只需在系统中虚拟出新的控制器即可,大幅减少部署和编程时间。

第二,模块化编程。工程师可以通过拖拽式操作快速调用标准化模块,从而高效完成新设备和新产线的部署,显著提升开发与落地速度。

第三,IT与OT融合。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具备双向交互能力:既能与IT系统进行数字交互,又能以OT模式直接连接底层设备。不仅降低了成本,也进一步提升了新产线的部署效率。

据介绍,《开放自动化赋能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提出以分层设计、模块化集成、标准化协议为核心的开放自动化架构,通过多维技术整合,实现“云-边-端”协同优化,构建灵活、可扩展的智能工业自动化体系。

当然,开放自动化最终依赖于产业生态的共建。施耐德电气通过大企业的战略合作与新兴企业的“创赢计划”,帮助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都能找到切入点,共同推动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

工业通信的下一站是5G

在工业领域的早期生态中,经销商和代理商是渠道的核心,研发与创新也依赖高度的中心化。但这一模式正在快速发生变革,当海量数据与实时互联成为新常态,挑战接踵而来:通信的稳定性如何保障?在更大规模的数据量下,通讯架构又该如何设计?

工业通信生态壁垒,一直是拦在传统工业前面的一座大山。中国联通与工业的结缘源于5G,2018 年,在工信部推动下,运营商与工业企业开始携手,探索5G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中的价值。

如何赋能工业企业的智能化?在中国联通大数据首席科学家范济安看来,需要遵守从网络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发展路径。

针对现有工厂的痛点,中国联通提出了5G全连接工厂概念,通过将各生产环节,尤其是现场级设备进行连接。打造公网私用、半内半公以及完全独立这三种5G专网。

范济安也坦言:“三种专网在工业场景落地后,也遇到了一些挑战。”他指出,最大的挑战就是PLC协议不统一的连接问题,中国联通通过软硬件网关来解析不同工业协议。

在推进计划上,中国联通从连接层入手,逐步拓展到平台层(如工业物联网),再延伸到上层应用,与合作伙伴一起探索如能耗管理、预测性维护等场景。

为精准满足工业场景的核心需求,中国联通正从实际应用价值出发,逆向定义工业5G网络必须具备的关键属性,比如网络的确定性、极低时延以及上层带宽。同时施耐德电气在工业控制领域积极推动开放自动化,推动基于IEC 61499的模块化、IT 化编程架构,中国联通也借此将5G与工业控制深度结合,让5G在数据连接采集、平台支撑之外,发挥出第三种应用价值。

开放自动化引领的共创浪潮

越来越多的生态伙伴也正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数字化壁垒,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加快实施进程。

澜兔数界(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啸天指出,几年前客户对数字化的需求还停留在协议统一、数据打通,而如今已扩展到跨部门、跨角色乃至跨时间的深度协同。同时,他也看到,尽管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大多相对封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真正的大规模落地。

澜兔数界将自身定位为“技术联合器”和“价值转化器”,通过自研工业数据虚拟化软件,把5G融合、数字孪生、工业控制闭环等经验,沉淀为通用模型库,涵盖物联网模型库、算力调度模型库、5G运维模型库、数字孪生模型库等,覆盖了将近70%的跨行业应用。同时,深入研究高端装备、半导体等领域的设备机理和工艺逻辑,提炼出覆盖约30%行业的特殊应用模型库。

“结合70%的通用应用与30%的行业应用的模型库,用户可在无需额外前后端支持的情况下,灵活组装出所需的定制化应用。”刘啸天说道。这与施耐德电气倡导的开放自动化异曲同工。

北京华胜锐盈科技有限公司也一直围绕制造业痛点,在施耐德电气EcoStruxure开放自动化平台(EAE)上进行深入测试。核心工作主要聚焦于三点:一是搭建统一的数据监控与汇集平台,整合不同场景下的数据并进行实时汇总、清洗与分析,释放数据价值;二是确保平台的稳定性、高可用性和低时延;依据业务需求合理设计云边端架构。

“在施耐德电气EAE团队的专业支持和联通等伙伴的紧密协作下,我们正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生态。”王宇男对此充满信心,相信通过这样的生态合力,必将攻克工业领域中的核心难题。

来源:至顶网软件与服务频道

0赞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2025

09/30

14:40

分享

点赞

邮件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