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China故事2.0(一)

ZDNet软件频道 时间:2008-11-07 作者: | CSDN  共有评论 我要评论()
本文关键词:软件
2005年,我曾经写了一篇“UMLChina――我不经意的创业故事”在《程序员》杂志发表。张保忠教授是近代化学系的,教有机化学;何天敬教授是化学物理系(对,这个系就这个名字)的,教物质结构。

  作者:潘加宇

  2005年,我曾经写了一篇“UMLChina――我不经意的创业故事”在《程序员》杂志发表。在2008年SD2.0大会即将举办时,CSDN的孟迎霞老师邀请我把这几年再总结一下,更新成一个UMLChina故事2.0版。其实后来我还写了相关的“技术咨询的最后一公里”、“专注”发表在《程序员》上。(这三篇文章的地址)。

  UMLChina是1999年创立的,明年将迎来它的十周年。一个网站存在十年不容易,存在十年却没有变大,更不容易。想到这一点,就觉得写一写 UMLChina的来历和十年点滴回忆还是有意义的。顺便在此预告一下,虽然UMLChina以前没有搞过周年纪念活动之类,明年却打算搞一次十周年聚会,也许是三次:北京、上海、广州。到时大家感兴趣的,来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唱唱歌,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广告赞助,也没有贺电花篮。您如果参加过我们的讲座或公开课,应该了解到UMLChina的活动都是这样的,不拉横幅,没有合影,没有通讯录。我将通过回忆的八个片段,并结合我的亲身经历,来谈谈UMLChina故事。

  初步将这个八个片段定义为:

  回忆之一 我自己 张保忠和何天敬

  回忆之二 UMLChina第一个关注者 欧阳巨星

  回忆之三:最早的贡献者们,贡献最多的Adams Wang

  回忆之四:焦点网小组,捣乱的胡拷贝

  回忆之五:专家讲座,最早的方春旭和Cockburn

  回忆之六:非程序员,点数最多的译者熊节

  回忆之七:阿里巴巴,第一次靠UML挣钱

  回忆之八:人月神话,一群人的杰作

  回忆之一 张保忠和何天敬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过我的两位教授,但不是计算机系教授,和UML更没有直接关系。张保忠教授是近代化学系的,教有机化学;何天敬教授是化学物理系(对,这个系就这个名字)的,教物质结构。我大学是学化学的。

  我中学学得最好的是数学,本来打算努力考上北大数学系或清华计算机系。1989年,我在广西百色高中读高二下学期的时候,学校看我年纪小,成绩却是年纪第一名,就让我试着参加高考,考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看看。可能您会说,哇,科大少年班。其实,从概率上,也许科大少年班比科大普通班要好考,因为是和国内同年龄的少年竞争啊!看看我们的足球,国少队国青队往往能出佳绩。

  【总结】换一个鱼少一点的池塘,获得竞争优势会容易一些。

  即使是鱼少一点的池塘,我还是竞争不过,落榜了。89年9月份高三开学了,我带着遗憾继续备考,这时科大的招生老师可能觉得贫困老区的学生考到这样也不容易了,来电说科大化学系还有名额,愿不愿意去?我记得当时我说,愿意,历史系我都去。现在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上了大学我的成绩一般,摆弄那些试管烧瓶实在不是我所长。虽然没有不及格,但总冲不到前列。到了第三年才有了改善,张保忠的“有机化学”和何天敬的“物质结构”我学得相当出色,考90多分。还有一门“仪器分析”也是90多分(就是看谱图,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色谱、质谱等,根据残余的一点知识,我想三聚氰胺要是用了红外光谱,应该很容易现出原型),要知道之前学的“分析化学”(酸碱滴定、重量分析等)才考60多分。

  我的软件开发知识是通过考一大堆证自学来的,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计算机三级A三级B、MCSE…。从学校毕业出来后,我就没有再从事过化学的工作。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程序员时,我甚至希望用软件开发知识把学过的化学知识全部洗掉。

  现在开始感觉到,一些现代的化学知识和软件知识也许有共通之处。我当年学得出色的那几门课,就可以和我现在专注的领域类比。“有机化学”里,C、H、N、 O几种元素组合,合成出如此丰富的生命世界;“物质结构”里,结构(类似于软件设计)决定性能(类似于软件需求)。您看,有没有一点“用例驱动、架构为中心”的意思?那些谱图象不象UML?也许有一天,软件工程学科研究遇到瓶颈,软件科学家们就需要向化学求助呢!

  【总结】一个人适合做什么,仔细分析还是有迹可循的。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0条】


百度大联盟认证黄金会员Copyright© 1997- CNET Networks 版权所有。 ZDNet 是CNET Networks公司注册服务商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10391号 京ICP备09041801号-159
京公网安备:110108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