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交通运输部在8月中旬发布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主要技术政策》,该技术政策分公路工程、水运工程、运输服务、城市交通、安全应急、节能环保和信息化7个领域,共计70条主要政策,侧重反映近年来各领域取得的应用面广、效益显著的新成果,兼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大力发展的新技术。其中在信息化方面,又具体明确了在基础设施运行监测、运输组织与管理、收费与支付、车(船)联网和主动安全、信息服务、大数据技术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7大重点领域的应用方向:
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方面,鼓励应用信息感知技术,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和管理。发展性能适用、成本适中、绿色节能的传感技术及遥感技术,加强对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国省干线公路重要路段、客货运枢纽、重点水域等基础设施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测。加强对公路水路交通运行状态及运行环境的动态监测。加强对公路沿线及重点水域的气象与灾害自动监测与预警预报。
在运输组织与管理方面,鼓励应用自动跟踪、识别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提高运输组织与行业监管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推广应用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和集成电路(IC)卡,实现集装箱、重点货物、载运工具、票证的自动识别与管理。推广应用内河电子签证和内河航运电子报文,提高内河运输效率。鼓励应用放射性成像、扫描和字符识别等集装箱安全监测技术,加强集装箱运输安全管理。
在收费与支付方面,推广应用电子收费与支付技术,全面提高交通运输领域收费与支付的便捷性。发展自由流收费、停车场自动收费等技术,推进电子收费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提高全国联网不停车收费服务水平。鼓励交通领域电子支付手段的创新和多样化,积极推进全国范围跨区域、跨领域的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在车(船)联网和主动安全方面,大力发展车(船)联网和主动安全技术,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水平。发展车(船)之间、车路(船岸)之间的通信技术,提高运输协同组织和安全保障水平。鼓励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终端、行驶记录仪、客流采集器、油耗监测、载荷监测等车(船)载一体化智能终端技术,推广应用车(船)在线故障诊断技术,发展驾驶员安全状态检测与督导技术,提高车(船)主动安全水平。
在信息服务方面,提升出行信息服务与物流信息服务水平。鼓励应用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数据通信和个性化信息推送技术,发展面向出行链的一体化出行服务集成技术,提升出行信息服务的便捷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共享,为物流资源的科学利用、行业监管能力提升与物流服务水平提高提供支撑。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跟踪云计算及大数据科学与工程技术进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与决策支持能力。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大数据基础平台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鼓励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提高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提高跨区域、大范围业务系统的服务水平,以及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统计与分析、行业发展宏观决策水平。
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研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高对大型应用系统的安全保护,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加强商用密码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广应用国产密码算法,建立密钥管理与认证服务体系,提高数据管理安全和数据交换安全水平,保障交通运输领域支付、信息报送及统计安全。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测、应急处置和测评能力建设。积极推广使用国产硬件设备、国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关键系统越来越依赖AI、自动化和行为分析。数据显示,2024年95%的数据泄露源于人为错误,64%的网络事件由员工失误造成。虽然先进的网络防御技术不断发展,但人类判断仍是最薄弱环节。网络韧性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人员和战略需求。建立真正的韧性需要机器精确性与人类判断力的结合,将信任视为战略基础设施的关键要素,并将网络韧性提升为国家安全的核心组成部分。
南洋理工大学团队开发了Uni-MMMU基准测试,专门评估AI模型的理解与生成协同能力。该基准包含八个精心设计的任务,要求AI像人类一样"边看边想边画"来解决复杂问题。研究发现当前AI模型在这种协同任务上表现不平衡,生成能力是主要瓶颈,但协同工作确实能提升问题解决效果,为开发更智能的AI助手指明了方向。
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人们就担心机器会背叛创造者。近期AI事件包括数据泄露、自主破坏行为和系统追求错误目标,暴露了当前安全控制的弱点。然而这种结果并非不可避免。AI由人类构建,用我们的数据训练,在我们设计的硬件上运行。人类主导权仍是决定因素,责任仍在我们。
360 AI Research团队发布的FG-CLIP 2是一个突破性的双语精细视觉语言对齐模型,能够同时处理中英文并进行精细的图像理解。该模型通过两阶段训练策略和多目标联合优化,在29个数据集的8类任务中均达到最先进性能,特别创新了文本内模态对比损失机制。团队还构建了首个中文多模态评测基准,填补了该领域空白,为智能商务、安防监控、医疗影像等应用开辟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