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 微软面向更广泛的开发者们发布了25项Cognitive Services(认知服务)工具中的3个。
微软的Cognitive Services应用编程接口(API)让开发者可以向他们的应用中增加像语音识别、语言理解、情绪检测这样的一些功能。
Cognitive Services和机器人都是微软人工智能、以及更为具体的“交谈即平台”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微软Cognitive Services API旨在与微软Bot Framework很好地协同工作,这在机器人场景中是很有用的。(还可以独立与机器人场景使用)与微软的Cognitive Services一样,机器人可以是基于语音、语言和视觉的。
微软正在重新命名Custom Speech Service(也就是此前私人预览的CRIS)并提供公开预览。Custom Speech Service工具采用了微软的语音转文本引擎,该引擎主要针对开发者提供的数据。
过去十年微软一直在对自己的语音识别算法进行调优,使其能够在有行话、对话和口音的嘈杂环境下使用。Custom Speech Service采用了这篇博客文章中描述的这些算法。
微软还将在2017年3月提供Content Moderator和Bing Speech API。Content Moderator让用户可以在发布图片、文字和视频之前对这些信息进行隔离和审查。Bing Speech API则可以把音频转换为文本,再把文本转换为语音。
微软方面表示,目前已经有60个国家的超过424000个开发者尝试了不同的微软Cognitive Services服务。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