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仅仅三年时间,生成式AI便完成了IT行业10年、甚至20年的跨越。从初识大模型这个名词,到狂堆叠参数的竞赛,如今生成式AI圈的焦点正悄然转向一个更实际的问题:AI究竟该如何商业化?
回望过去一年,AI商业化探索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微软将Copilot视作最重要的落地场景,去年的重点工作是将AI大模型的能力转化为安全、合规、高可用的人类“智能副驾”。
今年微软Build 2025大会上,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AI成为人类智能副驾的目标和梦想已经实现的前提下,又提出了开放智能体网络(Open Agentic Web)。他认为,未来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社会将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集成、更加多元的开放智能体网络。
当每个人都有多个AI秘书,未来世界会发生什么?
AI智能体能够在个人、组织、团队乃至整个端到端业务流程中协同运作的世界,AI智能体可以代表用户或组织做出决策、执行任务。比如,早上出门只需要和智能体说一句:“帮我点个早餐。”它就能自动识别定位,选好常点的餐厅和地址,甚至顺便问问同事要不要一起点。
“当每个人可以拥有多个秘书时,你的世界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而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陶然(Chris Tao)说道。微软是第一个宣布在企业级市场全面支持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模型上下文协议)和A2A(Agent to Agent,智能体到智能体)构建未来智能体世界的两大基本协议。
微软大中华区首席运营官陶然(Chris Tao)
可以发现,“开放智能体网络”用的是Agentic,而非现在常说的Agent。陶然更愿意将Agentic称为智能体化的task-driven(任务驱动)信息系统,这也是企业IT系统演进的下一次浪潮。
两年前微软发布Copilot Studio,将智能体化变得更加简单,通过简单的拖拉拽操作,利用自然语言快速创建一个智能体,例如让SAP、Oracle、SQL Server变成任务驱动的智能体化。
今年Build 2025发布了Azure AI Foundry模型库与模型评估新工具,其是开发者设计、定制与管理 AI 应用及智能体的统一平台,目前已将xAI的Grok 3与Grok 3 mini模型引入微软技术生态,开发者现可从超过1900个由合作伙伴或微软托管的AI模型中选择。全球已有超过60000家企业正在使用Azure AI Foundry,实现企业级AI模型应用和快速开发部署。
当然,Copilot Studio和Azure AI Foundry在配合使用时,大多数企业都在思考如何避免重复造轮子。因此需要构建一套AI智能体库(library),将常用的智能体能力和服务封装为通用接口,统一发布在企业内部,供各业务部门灵活调用。
对智能体进行管理,企业还可以搭建智能体目录(catalogue),员工通过Copilot就能看到IT部门根据不同岗位、角色推荐的智能体。这不仅提升了工具使用效率,也确保了投入产出比(ROI),更避免了各部门各自开发。最终可以企业总部统一开发,也可以通过AI Foundry平台快速找到开发商,定制通用智能体组件。
会上还对智能GitHub Copilot副驾驶编程智能体和GitHub Models(国际版)同时进行更新,首次在GitHub平台中推出了异步编程智能体,在GitHub Models(国际版)新增了提示词管理、轻量化评估和企业级管控功能,无需切换平台即可直接测试业界顶尖模型。
目前70%的《财富》500强企业正在使用Microsoft 365 Copilot副驾驶、90%的《财富》500强企业已经通过 Copilot Studio构建了自己的AI智能体和自动化流程、每三家《财富》500强企业中就有一家,以及数百万开发者正在使用 GitHub Copilot。
当AI从聊天框走向智能体协同,企业如何应对?
过去三年,微软每年都会发布企业员工使用AI生产力的报告,今年的全球市场工作趋势显示,未来6-12个月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网络安全、财务和销售,将是AI投资加速的重点领域。
报告清晰传达了企业管理者眼下的两大焦虑:一是,怎样在AI浪潮中稳住阵脚、不被淘汰;二是,能否借AI弯道超车,超越竞争对手,成为行业内最具竞争力的那一家。
中国市场工作趋势与全球趋同,调研显示,现在84%的中国市场领导者表示,今年是重新思考核心战略和运营的关键一年。
微软同时还推出了企业AI落地成熟度阶段性参考,第一阶段是员工+智能体:每位员工都有一个Al助理,帮助他们更高效地工作;第二阶段是员工主导智能体:智能体作为“数字同事”加入团队,在员工指挥下完成特定任务;第三阶段是员工主导,智能体自主执行:员工设定方向,智能体运行整个业务流程和工作流,必要时再与员工沟通。
一个明显特征是,越来越多企业,包括中国企业,在AI技术落地及应用思路正在转移。第一个变化是,AI正从简单的聊天框转变为多模态驱动的AI交互场景;第二个变化是人类与智能体的团队将颠覆组织结构;第三个变化是每位员工都将成为智能体的管理者。
“Making AI Real for Enterprise让AI真正落地企业场景,是微软的使命,也是所有产品线团队的使命。”陶然强调,基于这个使命,过去两三年,微软在每个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客户案例。
全面提升部门及员工AI生产力、用AI技术再造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新定义AI驱动的客户交互体验、弯道超车打造下一代AI原生的企业产品及服务都是企业AI转型的关键战略方向。
Copilot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内部任务执行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人”变为“智能体”。以员工入职流程为例,信息收集、表单提交、系统配置这些琐碎流程,以往依靠HR逐一完成,而现在只需HR智能体自动执行,人只需在中间环节审核、确认即可。操作效率从一天处理10人,到轻松处理100人。
依托微软Copilot Studio,只需一天甚至半天时间就能搭建这样的智能体流程,释放的不止是单个岗位的时间,更是整个部门的人效空间。
微软也将自己视作“零号客户”,率先在内部规划智能体实践地图,目标是帮助企业内部打造一个端到端的AI系统蓝图,让AI和智能体,真正走进每个人的工作桌面。最终,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可信、合规、高可用、开放的AI企业级平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在迪拜Gitex 2025大会上,阿联酋成为全球AI领导者的雄心备受关注。微软正帮助该地区组织从AI实验阶段转向实际应用,通过三重方法提供AI助手、协同AI代理和AI战略顾问。微软已在阿联酋大举投资数据中心,去年培训了10万名政府员工,计划到2027年培训100万学习者。阿联酋任命了全球首位AI部长,各部门都配备了首席AI官。微软与政府机构和企业合作,在公民服务和金融流程等领域实现AI的实际应用,构建全面的AI生态系统。
Google DeepMind最新研究发现,视频生成AI模型Veo 3展现出惊人的零样本学习能力,能够在未经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完成图像分割、边缘检测、迷宫求解等多种视觉任务。研究团队通过18,384个视频样本验证了这一发现,认为视频模型正朝着通用视觉智能方向发展,可能引发类似大语言模型的行业变革。
苹果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发布名为FS-DFM的新模型,采用少步离散流匹配技术,仅需8轮快速优化即可生成完整长文本,效果媲美需要上千步骤的扩散模型。该模型通过三步训练法:处理不同优化预算、使用教师模型指导、调整迭代机制来实现突破。测试显示,参数量仅1.7亿至17亿的FS-DFM变体在困惑度和熵值指标上均优于70-80亿参数的大型扩散模型。
北航团队开发的GeoSVR技术突破了传统3D重建方法的局限,采用稀疏体素表示和体素不确定性评估,无需依赖初始点云即可实现高精度表面重建。该方法通过智能的深度约束和体素协同优化策略,在DTU等标准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佳性能,为VR/AR、文物保护、影视制作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