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与服务频道消息: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近年来一直是IT行业的风口,在资本的助力下,市场分外热闹,不少公司纷纷想法设法跻身这个市场。不过,帆软软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帆软)显然并没想过要蹭这个热度。
作为一家已经在报表行业深耕了13年的公司,帆软公司目前规模超过1000人,客户超过1万家,在IDC公布的2019上半年国内BI市场分析数据中,帆软以14.9%的市场占有率继续占据行业第一,从报表进军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AI产品也都顺理成章。不过,面对市场的诱惑,帆软都没有跨过这个界线,而是十分坚定地守住商业智能主赛道,始终专注于商业智能,通过极致的追求,打造稳定、可靠、易用的产品,同时,不断完善生态布局,保持克制,把客户服务好,为客户创造价值。
2006年帆软成立,当时商业智能正热,市场上出现了一大批宣称是商业智能的公司,近几年,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其中不少厂商摇身一变成了人工智能的公司或者人工智能+商业智能的公司,宣称提供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平台,不断扩张他们的产品线。但帆软没有这么做,而是坚守商业智能。
“与他们相比,帆软的战略没有变,或者说我们甚至有些收缩,我们是专注商业智能13年。去年我们把宣传口号也直接改成了‘上BI选帆软’。” 帆软CEO 陈炎在日前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
帆软CEO 陈炎
而背后的原因在于,帆软将商业智能作为了自己的主赛道,认为只有守住商业智能这个核心业务才有生存根本。
据悉,在过去13年来,帆软在产品方面也非常专注,只有两块核心产品:FineReport和FineBI。其中,FineReport 专注于固定式数据展现,主要面向IT人员,帮助企业快速构建报表平台,服务于企业日常管理,快速响应管理需求;FineBI则专注于探索式的数据分析,主要面向业务人员或数据分析师,帮助他们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数据探索。
未来帆软还将继续打造这两款产品,而且还要以极致的追求来打造这两个产品。陈炎解释说,所谓极致的追求具体体现以下6个方面,即产品要稳定、安全、实用、简单、灵活、快,也就是要以具有上述6大特性的产品来满足报表的生成、展现以及权限管理等核心业务场景需求。为了实现极致的追求、打造一个真正好用的产品,陈炎认为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把客户内容体验和追求量化清楚,只有量化清楚才能看到问题和差距,产品经理才会不断的优化,真正把体验做好。
第二,产品研发人才要做工程商人,而不是做工程院士。不要追求技术多高端多复杂,而是要尽量简单好用。
第三,绩效跟进。公司基于每个产品线要引进奖励包的机制,只有每个产品线都做好,公司才能发展。
“企业成功取决于战略方向和组织能力。选择主赛道就是明确战略方向,组织能力就是极致追求。虽然我们可能因为极致追求,显得保守而错失了很多新的窗口,但是我们宁愿如此也不希望用一个不好的产品来来坑客户,哪怕是在死亡的路上。”陈炎说。
生态是当下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关注的话题,帆软也不例外。谈到帆软的生态,帆软BD总监付一然用了“克制”和“完整”两个词。
所谓“克制”是指,帆软的使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因此要讲求务实。付一然说,帆软从来不用噱头来博得伙伴、用户的关注,每个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以创造价值为导向。虽然在过程中可能会错过很多曝光的机会,但是帆软也真正的获得很多伙伴、用户的信任。
“我们做的所有工作一定要能为客户创造价值,如果一件事没想清楚怎么帮到客户,我们就不做。其次,我们不追求数量,每一个生态环节都有非常明确的边界。能不能合作,怎么合作,一定会说得非常清楚,怎么落到实处帮助客户。” 付一然表示。
而“完整”是指帆软的生态包括四个模块,即伙伴生态、用户生态、客户生态和交付生态。其中,伙伴生态主要指帆软坚持被集成、与伙伴联合设计方案、产品实现松耦合和进行能力认证四个方面;客户生态主要是树立标杆客户,与客户一起用好帆软的产品;交付生态是指让合作伙伴按照PMP项目方法论把帆软的软件交付给客户。用户生态则面向最终用户,这也是帆软的一个特色。
“帆软目前有4个平台支撑30万用户需求,具体包括学习平台、职业发展平台、交流平台和共享平台。为了用户用好我们的产品、提升技能、甚至就业提供很大的帮助。” 付一然说。
付一然表示,帆软最终使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所有伙伴创造机会,为核心伙伴创造利润。
在媒体沟通会上,帆软与青岛海信商用显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大屏可视化合作解决方案,强强联合满足客户更多应用场景需求。另外,帆软与北京恒辉信达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布了产品兼容性互认证,双方产品完全兼容,在功能、性能和兼容性等方面表现良好,稳定运行、安全,同时可以满足性能需求,为企业级应用提供可靠保证。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临近年底,苹果公布了2024年App Store热门应用和游戏榜单,Temu再次成为美国下载量最多的免费应用。
云基础设施市场现在已经非常庞大,很难再有大的变化。但是,因为人们可以轻松地关闭服务器、存储和网络——就像开启它们那样,预测全球云基础设施开支可能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