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通知明确,将通过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然而,当前不少企业转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转型能力不够、“不会转”;二是转型成本偏高、“不能转”;三是转型阵痛期比较长,“不敢转”。
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前题就是数据的集中统一。而云平台是当前将数据集中统一的最佳解决方案。然而云平台的搭建,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也是问题重重。以前至顶网在进行公有云评测的时候,也曾经尝试利用开源技术进行云平台的搭建。但很快就被众多的控制节点、计算节点、网络节点、存储节点所击溃。开源意味着免费、意味着低成本,理应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不二之选,但是过高的专业技术壁垒无形中抬高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并让企业需要经过漫长的技术摸索才可以将业务向云平台上进行迁移。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企业转型“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主要原因。
那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应该怎么走?在8月25日新华三以“开启工作随行新时代”为主题的2022 H3C Workspace 2.0发布会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方向。
早在2020年,新华三集团前瞻性地发布了H3C Workspace数字工作空间解决方案,以“云+屏”的极简理念打造了5A级灵活移动工作体验,为“线上+线下”混合办公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本次发布的H3C Workspace 随行数字工作空间解决方案以新华三集团桌面云能力为基础,以终端屏为载体,为客户构建全新随行数字工作空间。
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执行总裁 陈子云
正如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紫光云与智能事业群执行总裁陈子云在主题演讲中所说,“协作,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协作,一直促进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工作随行新时代的开启,“未来的协作将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安全!”通过陈子云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新华三Workspace随行数字工作空间深度融合云化、传输、分层技术创新理念,并集成传输加速引擎、图形加速引擎、应用调度引擎、数据管理引擎、多模架构引擎等五大核心引擎,以此形成“随行”工作空间的核心能量场。
传输加速引擎。采用全新桌面云协议VDP5.0,使办公带宽降低至100kbps,延时从80毫秒降至40毫秒,桌面分辨率提升至8K,帧率提升至144,为用户带来云上云下一致的使用体验。
图形加速引擎。拥有多年的硬件虚拟化技术积累,是国内首个实现vGPU虚拟机热迁移的厂家。
应用调度引擎。通过开创性的WRS应用资源调度技术,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让多任务处理中的关键应用更加流畅。同时,管理员可设置更加科学、智能的调度策略,提升智能化运维能力。
数据管理引擎。通过核心iTrans数据传输及审计模块,实现数据在各类型桌面间安全流转。传输流程可自定义、数据传输可审计,并实现用户个性化数据的灵活管理。
多模架构引擎。助力行业客户快速构建混合办公环境。Workspace可部署于紫光云、移动云等公有云或私有云之上,通过DaaS云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管理和运维。同时支持多级管理场景下的统一管理运维,并实现“双模桌面、异构管理”。
那么通过这个“随行”的数字工作空间,新华三又是如何协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呢?我们从数据集中、平台搭建、及业务应用这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首先是数据集中,对于桌面云而言,其自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数据汇集平台。在桌面云上使用的所有业务数据,全部都会在桌面云系统内进行存储,也就从根源上解决了业务数据分散的主要问题。
其次是平台搭建问题,和开源云平台的搭建复杂相比,新华三的Workspace随行数字工作空间在部署上已经可以实现“一键部署”。此外,Workspace 随行数字工作空间全面支持Windows、MAC、Linux等桌面平台及iOS、安卓等各种移动终端。Workspace 随行数字工作空间,虽然底层架构不一样、终端形态不一样,但是用户体验是一致的。这也是新华三用户体验第一理念的真实体现。
实际上有关平台搭建问题的答案也同样解决了业务应用的问题。Workspace 随行数字工作空间的强大支持能力,完全可以让企业业务应用实现无缝切换,从而避免了业务平台切换之后的适应性问题。
最后想谈的是部署成本问题,因为以往的云桌面系统部署并非是一般企业可以负担的起的。一个几百人的云桌面系统,基本上需要数个机柜组成一个小型的数据中心才可以承载。而在这次与新华三的沟通中我们可以获悉,在一些轻业务负载应用中,Workspace 随行数字工作空间凭借五大核心引擎的支持,利用一台服务器就可以十分顺滑的支撑起上百个用户的应用。如此一来,就可以极大减轻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本负担,可以让更多企业充分享受到数字化的便利。
为了对新华三的Workspace 随行数字工作空间进行深入了解,我们也将会与新华三保持沟通,看看在未来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展示方式,在兼容性、应用性等方面对Workspace 随行数字工作空间进行更全方位的展示。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科技亿万富翁拉里·埃里森资助的研究团队将向英国牛津大学投资1.18亿英镑,用于将AI技术应用于疫苗研究。牛津疫苗研究小组将领导这一项目,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对严重细菌感染和抗生素耐药性的反应。该项目由曾主导新冠疫苗试验的安德鲁·波拉德教授领导,计划采用人体挑战模型,让志愿者在受控条件下接触细菌,然后运用现代免疫学和AI工具来精确识别预测保护效果的免疫反应,以开发针对致命疾病的创新疫苗。
伦斯勒理工学院研究团队通过网络科学方法首次系统揭示了大语言模型的内部"认知架构"。研究发现AI模型采用类似鸟类大脑的弱定位架构,模块间通过分布式协作而非专业化分工来处理认知任务。这一发现颠覆了基于功能模块优化的传统思路,指出应充分利用网络级协作来提升AI性能。
据报道,ChatGPT开发商OpenAI计划在印度建设一座耗电量超过1吉瓦的数据中心,目前正寻找当地合作伙伴。该设施预计可容纳至少5.9万片英伟达B200芯片。这可能是OpenAI全球数据中心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为国际用户提供更低延迟服务。OpenAI CEO奥特曼将于下月访问印度,公司还计划年底前在新德里开设办事处。
腾讯和清华研究团队首次从数学理论角度解释了为什么AI需要外部工具。研究证明纯文本AI存在"隐形枷锁",无法突破预训练的能力边界,而工具集成能打破这种限制,让AI获得全新的问题解决策略。团队还开发了ASPO算法,解决了训练AI更早使用工具的技术难题。实验显示配备工具的AI在数学问题上全面超越纯文本版本,展现出三种新奇认知模式,为构建更强大的AI系统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