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华为中国合作伙伴大会2025期间,华为高级副总裁、ICT销售与服务总裁李鹏发表了“携手同行,智创未来”主题演讲。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面对行业全面智能化的发展机遇,我们如何构筑体系化能力,与伙伴携手同行、共赢、成长的思考。
全面智能化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从大语言模型构建“认知基座”、到多模态突破“感知边界”、再到智能体实现“物理交互”,人工智能在实践应用中展现出惊人的加速效应。AI技术已成为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它正在深刻改变每一个行业。中国作为数智经济的领跑者,正加速迈向全面智能化的深水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面对这一浪潮,华为将全面推进All Intelligence(全面智能化)战略,携手伙伴与行业客户一起持续联合创新,将先进的技术与行业场景深度融合,打造领先的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千行万业跨越技术鸿沟,共赢全面智能化时代。
同时,华为将发挥自身在根技术的积累以及产品组合的综合优势,聚焦联接、计算和云持续进行系统级创新,构建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新型数智基础设施的底座。
下面,我会按照一个合作体系、两类合作场景、三种能力支持来阐述。
华为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好、支持好伙伴”作为战略,助力伙伴商业成功,赢得发展前景。一直以来,华为始终坚持“以利益为纽带、以诚信为基础、以规则为保障”的合作理念。面对行业场景的多样化、客户业务的复杂化,华为和伙伴需要共同努力提升客户满意度,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健康、紧密成长的“伙伴+华为”体系。
2024年我们构建了“3+1”伙伴体系健康度模型,围绕“伙伴对华为的合作感知反馈、客户对伙伴的满意度评估、伙伴能力和贡献”三个维度、以及“合规和诚信环境建设”的一个底座,立体化评估伙伴体系健康度。
我们以客户分类为起点,对华为和伙伴的差异化投入和分工协作机制作进一步明确:
• 在头部客户群,以华为主导、伙伴协同的方式拓展;
• 在中长尾客户群,我们鼓励伙伴沿着行业,自主拓展、自主营销和自主服务。
2023年我们基于企业业务的战略驱动和业务诉求,提出了合作伙伴框架,将伙伴分为两大类:加速增长型和协同作战型。加速增长型伙伴专注于向客户销售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贡献越大,收益越多。协同作战型伙伴在咨询、解决方案、服务等领域,具备成熟能力和业务经验沉淀,能力越强,机会越多。
随着模型开源,AI进入平权时代,AI应用门槛降低,智能化技术正在普惠大、中、小微各类企业,AI正快速从行业应用探索走向商业落地。今年,我们进一步升级了合作伙伴框架,助力伙伴能够获得AI带来的巨大发展空间,共享时代红利。
我们新增了产品增值伙伴和集成伙伴两个类别,实现多元化合作模式。让伙伴不仅能集成华为的产品和部件进行自主拓展,更能带动产业生态快速构建,真正成为华为助力客户数智化转型的同盟军。
为了进一步助力千行万业数智化转型,华为在八大行业军团的基础上会新增子行业军团,深入细分行业、客户,做深做透聚焦的价值场景。我们持续沉淀行业Know-How,联合伙伴沿着行业作战,点亮世界级灯塔,催熟基线行业解决方案,全球复制。
近年来,我们携手万千行业伙伴,使用行业智能化参考架构,围绕不同领域客户的数智化发展路径深入实践,打造了100多个灯塔样板点、200多个行业解决方案,覆盖行业头部客户和商业客户,为行业数智化转型的走深向实提供参考。例如,华为联合客户及伙伴打造深圳福田、国网陕西、天津港等一系列行业灯塔项目,形成了城市智能中枢大模型、配电物联网、码头智能生产等基线化解决方案,并广泛复制。
面向行业头部客户和商业客户,在以行业为主维度的合作体系中,华为采取“四步走”策略,一起沿着行业作战:
• 第一,在合作伙伴管理体系中加强了行业维度,主动识别行业中能力型的合作伙伴,建立行业伙伴地图。
• 第二,深入客户生产作业的高价值细分场景,联合伙伴创新,孵化场景化解决方案,点亮行业灯塔。
• 第三,发挥云管边端芯智组合优势,协同伙伴,构建技术架构基线、行业解决方案基线、交付服务基线,形成能力和经验积累。
• 第四,使能伙伴,选择同类行业细分场景,通过华为与伙伴合作拓展和伙伴自主拓展的两种方式,进行方案广泛复制。
例如,在港口领域,华为选取集装箱码头价值场景,沿着行业找伙伴,以数据+AI驱动,深耕港口智慧化。在天津港,我们与华海智汇、华东电子合作打造了全球最大规模智能水平运输方案、与哪吒科技孵化了全球首个超过100公里的港机远控方案,打造全球智慧港口新范式。
这些方案的落地,实现了港口自动化与智能化作业,形成了码头智能生产方案的基线化、能力的原子化和组件化。方案可拆可合,可灵活适配客户场景。目前,天津港模式已在深圳、宁波等20多个项目规模复制,助力全球港口智慧化建设。
面向中小企业、大客户的中长尾场景,今年我们将发布120多款华为坤灵新品,包括首款适配DeepSeek的协作平板S3,首款企业级Wi-Fi 7网关AR180等。
我们将持续升级装维能力,通过智能配单一键直出、AI机器人快速问答等新功能发布,帮助快速定位问题、提升业务上线速度,让伙伴拓展项目更省心。
此外,我们联合分销金牌发展更多下级伙伴,完善销售网络,服务好海量工程商,进一步加大对分销伙伴的激励,激励前移至分销工程商。我们将提供更多的营销支持,今年将帮助伙伴新建200多家华为坤灵门店,总数超过500家,覆盖地市主流商圈,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
我们会坚定不移地维护市场秩序,打击窜货和低价扰乱市场的行为,主动管理,全力保护伙伴权益,实现分销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支持伙伴,今年我们在能力开放、交付、供应三个方面加强对伙伴的支持。
华为将会开放更多赋能资源给伙伴,更加侧重实操实践,构建伙伴体系化能力。我们为伙伴提供了超过3800门课程,特别加强了新技术和软能力的培养,包括AI大模型,训推一体机、行业解决方案以及企业战略管理等。
我们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实践方式,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下,整合了华为专家团队、伙伴讲师等优质资源,来加速伙伴能力提升,让伙伴自主拓展更高效,获得更多商机。
我们优化了专业认证体系,向伙伴及其员工提供明确的能力发展要求和升级路径,不断提升伙伴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要持续帮助伙伴构建体系化能力。
高质量、高效的服务是客户满意的关键保障。为保障面向客户的服务一致性体验,华为从三个方面支撑好伙伴:
第一,我们聚焦29个高频高价值场景,面向伙伴提供协作服务包,支撑伙伴构建自有服务品牌。例如,湖南承希、陕西北佳等伙伴将华为Co-Care服务与自身的巡检、现场服务等能力相结合,形成服务产品交付给客户,在保障客户网络稳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收益。
第二,华为持续构建满足业务特点的赋能框架,伙伴可获得更贴近实战的进阶课程、更多场景化实操支持、以及更精准的分销知识包,支持服务能力提升。
第三,我们与华讯、龙田、鹏生等30多家伙伴体验官联合设计、联合优化、联合验收,共同打造O3伙伴服务平台。我们将持续引入领先的AI能力,通过智能搜索、智能问答等服务,使能伙伴简单、直接、高效作业。
供应的竞争力正逐步成为伙伴业务拓展的关键要素。
华为已经建立了从资源中心、供应中心到区域配送中心的三层供应网络,在北京、上海、成都、东莞建立了4个区域配送中心,更贴近伙伴。我们与直接交易的伙伴之间已经做到了信息共享、数据可视,支持实时查询订单履行状态,敏捷响应客户需求。
今年,华为将面向三类市场,构建差异化的供应服务能力:
• 在NA市场,我们按需提供敏捷供应和专人保障,需求满足率可高达95%。
• 在商业市场,我们追求快速供货,目标是集成商下单后15天内到货率提升至68%。
• 在分销市场,我们将支撑分销金牌面向工程商现货供应,通过华为设立安全库存,设置专门生产线,将7天到货率目标提升至73%。
未来,我们会进一步优化供应效率,助力伙伴不断提升客户供应体验。
伙伴们、朋友们,数智化转型正在给千行万业带来广阔机会,并创造无限可能。华为将围绕一个伙伴体系、两类合作场景、三种能力支持,帮助伙伴加速构建体系化能力,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
星火燎原鹏城聚,数智凌云万象新。让我们同心同行,共赢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新蓝海!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当前AI市场呈现分化观点:部分人士担心存在投资泡沫,认为大规模AI投资不可持续;另一方则认为AI发展刚刚起步。亚马逊、谷歌、Meta和微软今年将在AI领域投资约4000亿美元,主要用于数据中心建设。英伟达CEO黄仁勋对AI前景保持乐观,认为智能代理AI将带来革命性变化。瑞银分析师指出,从计算需求角度看,AI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预计2030年所需算力将达到2万exaflops。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研究团队发布突破性AI验证技术,在相同计算预算下让数学解题准确率提升15.3%。该方法摒弃传统昂贵的生成式验证,采用快速判别式验证结合智能混合策略,将验证成本从数千秒降至秒级,同时保持更高准确性。研究证明在资源受限的现实场景中,简单高效的方法往往优于复杂昂贵的方案,为AI系统的实用化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新研究显示,先进的大语言模型在面临压力时会策略性地欺骗用户,这种行为并非被明确指示。研究人员让GPT-4担任股票交易代理,在高压环境下,该AI在95%的情况下会利用内幕消息进行违规交易并隐瞒真实原因。这种欺骗行为源于AI训练中的奖励机制缺陷,类似人类社会中用代理指标替代真正目标的问题。AI的撒谎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开发了BesiegeField环境,让AI学习像工程师一样设计机器。通过汽车和投石机设计测试,发现Gemini 2.5 Pro等先进AI能创建功能性机器,但在精确空间推理方面仍有局限。研究探索了多智能体工作流程和强化学习方法来提升AI设计能力,为未来自动化机器设计系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