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动车企凭借着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然而,这股“中国速度”却在欧美遭遇了强劲的阻力。继美国众议院提出新法案,意图限制中国联网汽车进入市场后,欧盟也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场围绕着电动汽车的贸易摩擦正在悄然酝酿。一边是力求维护自身产业优势的欧美,另一边是希望在全球市场上公平竞争的中国,这场博弈的背后,究竟是正当的贸易保护,还是新一轮的贸易壁垒?
面对欧美步步紧逼的态势,我国电动汽车企业是否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准备?这场贸易摩擦又将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迷雾重重:欧美为何频频对中国电动车出手?
美国众议员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师和五角大楼官的Elissa Slotkin提出的《联网汽车国家安全审查法》将我国电动汽车业推上了风口浪尖。该法案的核心是,将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并试图通过限制其进入美国市场来维护国家安全。Slotkin声称,中国政府可以通过这些车辆收集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的信息,甚至定位特定美国领导人。
该法案将关税等传统贸易限制手段更进一步,可能禁止中国公司在墨西哥等国家生产的联网汽车进入美国。这可能针对比亚迪等汽车制造商,比亚迪首席执行官李小加 2 月份表示,比亚迪正在墨西哥物色工厂。
该法案还将赋予商务部和其他联邦机构明确的法律权力,以加强国家安全保护,并防止未来政府取消这些保护,Slotkin表示此举并非假设。
在欧洲,我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扩张,引发了欧盟的强烈不安。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2020年至2023年,欧盟从我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数量从约5.7万辆激增至约43.7万辆,总价值更是从160亿美元飙升至1150亿美元。我国电动汽车的强势表现,对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欧盟委员会于去年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展开调查,并计划在今年7月4日前决定是否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目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的进口关税,而据专家预测,这一比例或将提高至20%至30%。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以应对美国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到100%的情况,以保护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利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有针对性”行动能否奏效?中欧之间,是否会爆发一场围绕电动汽车的“贸易战”?
欧盟的这一计划遭到了我国的强烈反对。 我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明确表示,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对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媒体发出了警告,称中国可能采取报复性措施,对欧盟的猪肉、葡萄酒和乳制品等产品征收关税。
欧盟内部对是否提高关税也存在分歧。 法国等国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而德国和瑞典则持谨慎态度。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明确表示反对欧盟的调查,认为这将损害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
然而,这些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
首先,将中国电动汽车与国家安全挂钩,更多的是一种缺乏证据的臆测。我国电动车企多次强调,他们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规,不会与任何政府共享用户数据。沃尔沃和 Polestar 在美国都有业务,两家公司均归中国吉利汽车所有。沃尔沃大部分汽车在瑞典组装,而面向北美市场的下一代沃尔沃汽车将在南卡罗来纳州里奇维尔新开设的工厂生产。 Polestar保证不会与中国分享北美和欧洲客户的个人数据,而且由于该汽车制造商的总部位于瑞典,因此必须遵守 GDPR 法律。
其次,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理由也值得商榷。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之所以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其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而非政府补贴。
欧盟在电动汽车问题上面临着两难抉择。 一方面,欧盟希望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另一方面,欧盟也需要中国的电动汽车来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碳减排目标。
2035年起,欧盟将禁止销售新的燃油汽车,这意味着电动汽车将成为欧洲汽车市场的主流。 然而,欧洲自身的电动汽车产能有限,难以满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无疑是满足欧洲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
此外,欧盟与中国之间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贸关系。我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势必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引发一场“贸易战”,这将对中欧双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我国电动车企如何突围?
面对欧美不断加码的贸易壁垒,让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欧美市场对中国电动车企的全球化战略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欧美设置的贸易壁垒又让我国企业举步维艰。
那么我国电动车企该如何突围呢?首先,要积极应对来自欧美的调查和诉讼,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要加强与欧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增进彼此了解,消除误解。最后,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用实力赢得市场认可。
拨云见日: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欧美频频对中国电动车出手,不仅无助于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需要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贸易保护。中国电动车企已经做好了与全球同行同台竞技的准备,同时欧盟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加强与我国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投资建厂提供便利条件,支持中国企业参与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建设。积极推动中欧双方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
正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所言,贸易壁垒的措施只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
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相信在中欧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DeepSeek 的 AI 模型在处理效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可能对数据中心产生深远影响。尽管引发了科技股抛售,但业内专家认为,这项创新将推动 AI 应用普及,促进大规模和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更高效的 AI 算法有望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从而加速数据中心行业发展。
Rivian 正全面推进 AI 技术整合,开发下一代电动车平台,以挑战特斯拉的市场地位。公司计划于 2025 年实现免手驾驶,2026 年达到 L3 级自动驾驶。Rivian 还将在车载系统中广泛应用 AI 技术,提供语音交互等功能,并计划推出更实惠的车型,扩大市场份额。
Postman 发布了 AI 代理构建器,这是一款创新的生成式 AI 工具。它允许开发者通过整合大语言模型、API 和工作流程来设计、构建、测试和部署智能代理。这一工具旨在简化 API 交互、优化工作流程,并支持创建能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代理,标志着 API 优先的 AI 开发迈出了重要一步。
微软第二财季利润同比增长10%,人工智能年化收入达130亿美元。然而,云计算业务未达预期,下季度指引不及预期,导致盘后股价下跌。公司资本支出创新高,以满足AI和云需求。尽管Azure增长放缓,但微软对下半年增速加快持乐观态度。同时,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崛起引发业界对AI基础设施投资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