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动车企凭借着技术创新和价格优势,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然而,这股“中国速度”却在欧美遭遇了强劲的阻力。继美国众议院提出新法案,意图限制中国联网汽车进入市场后,欧盟也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一场围绕着电动汽车的贸易摩擦正在悄然酝酿。一边是力求维护自身产业优势的欧美,另一边是希望在全球市场上公平竞争的中国,这场博弈的背后,究竟是正当的贸易保护,还是新一轮的贸易壁垒?
面对欧美步步紧逼的态势,我国电动汽车企业是否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准备?这场贸易摩擦又将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迷雾重重:欧美为何频频对中国电动车出手?
美国众议员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分析师和五角大楼官的Elissa Slotkin提出的《联网汽车国家安全审查法》将我国电动汽车业推上了风口浪尖。该法案的核心是,将中国制造的联网汽车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并试图通过限制其进入美国市场来维护国家安全。Slotkin声称,中国政府可以通过这些车辆收集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和交通系统的信息,甚至定位特定美国领导人。
该法案将关税等传统贸易限制手段更进一步,可能禁止中国公司在墨西哥等国家生产的联网汽车进入美国。这可能针对比亚迪等汽车制造商,比亚迪首席执行官李小加 2 月份表示,比亚迪正在墨西哥物色工厂。
该法案还将赋予商务部和其他联邦机构明确的法律权力,以加强国家安全保护,并防止未来政府取消这些保护,Slotkin表示此举并非假设。
在欧洲,我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扩张,引发了欧盟的强烈不安。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2020年至2023年,欧盟从我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数量从约5.7万辆激增至约43.7万辆,总价值更是从160亿美元飙升至1150亿美元。我国电动汽车的强势表现,对欧洲传统汽车制造商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欧盟委员会于去年对中国电动汽车补贴展开调查,并计划在今年7月4日前决定是否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关税。目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0%的进口关税,而据专家预测,这一比例或将提高至20%至30%。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盟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以应对美国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到100%的情况,以保护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利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有针对性”行动能否奏效?中欧之间,是否会爆发一场围绕电动汽车的“贸易战”?
欧盟的这一计划遭到了我国的强烈反对。 我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明确表示,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损害消费者利益,并对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媒体发出了警告,称中国可能采取报复性措施,对欧盟的猪肉、葡萄酒和乳制品等产品征收关税。
欧盟内部对是否提高关税也存在分歧。 法国等国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而德国和瑞典则持谨慎态度。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明确表示反对欧盟的调查,认为这将损害中欧之间的贸易关系。
然而,这些理由真的站得住脚吗?
首先,将中国电动汽车与国家安全挂钩,更多的是一种缺乏证据的臆测。我国电动车企多次强调,他们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规,不会与任何政府共享用户数据。沃尔沃和 Polestar 在美国都有业务,两家公司均归中国吉利汽车所有。沃尔沃大部分汽车在瑞典组装,而面向北美市场的下一代沃尔沃汽车将在南卡罗来纳州里奇维尔新开设的工厂生产。 Polestar保证不会与中国分享北美和欧洲客户的个人数据,而且由于该汽车制造商的总部位于瑞典,因此必须遵守 GDPR 法律。
其次,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理由也值得商榷。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之所以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其产品本身的竞争力,而非政府补贴。
欧盟在电动汽车问题上面临着两难抉择。 一方面,欧盟希望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另一方面,欧盟也需要中国的电动汽车来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碳减排目标。
2035年起,欧盟将禁止销售新的燃油汽车,这意味着电动汽车将成为欧洲汽车市场的主流。 然而,欧洲自身的电动汽车产能有限,难以满足未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无疑是满足欧洲市场需求的重要力量。
此外,欧盟与中国之间还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经贸关系。我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双方在汽车、机械、化工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一旦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势必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弹,甚至可能引发一场“贸易战”,这将对中欧双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我国电动车企如何突围?
面对欧美不断加码的贸易壁垒,让我国电动汽车企业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欧美市场对中国电动车企的全球化战略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欧美设置的贸易壁垒又让我国企业举步维艰。
那么我国电动车企该如何突围呢?首先,要积极应对来自欧美的调查和诉讼,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要加强与欧美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增进彼此了解,消除误解。最后,要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用实力赢得市场认可。
拨云见日: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未来在哪里?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已成为全球共识。然而,欧美频频对中国电动车出手,不仅无助于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阻碍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
全球电动汽车产业需要的是合作共赢,而不是贸易保护。中国电动车企已经做好了与全球同行同台竞技的准备,同时欧盟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加强与我国在电动汽车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欧洲投资建厂提供便利条件,支持中国企业参与欧洲电动汽车产业链建设。积极推动中欧双方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电动汽车生态系统。
正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高峰所言,贸易壁垒的措施只会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努力。
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下,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崛起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相信在中欧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汽车产业将迎来更加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未来。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在最新博客中首次承认,其AI安全防护在长时间对话中可能失效。该公司指出,相比短对话,长对话中的安全训练机制可能会退化,用户更容易通过改变措辞或分散话题来绕过检测。这一问题不仅影响OpenAI,也是所有大语言模型面临的技术挑战。目前OpenAI正在研究加强长对话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北航团队推出VoxHammer技术,实现3D模型的精确局部编辑,如同3D版Photoshop。该方法直接在3D空间操作,通过逆向追踪和特征替换确保编辑精度,在保持未修改区域完全一致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局部修改。研究还创建了Edit3D-Bench评估数据集,为3D编辑领域建立新标准,展现出在游戏开发、影视制作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谷歌宣布计划到2026年底在弗吉尼亚州投资90亿美元,重点发展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在里士满南部切斯特菲尔德县建设新数据中心,扩建现有设施,并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和职业发展项目。弗吉尼亚州长表示这项投资是对该州AI经济领导地位的有力认可。此次投资是谷歌北美扩张战略的一部分。
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PIXIE系统,这是首个能够仅通过视觉就快速准确预测三维物体完整物理属性的AI系统。该技术将传统需要数小时的物理参数预测缩短至2秒,准确率提升高达4.39倍,并能零样本泛化到真实场景。研究团队还构建了包含1624个标注物体的PIXIEVERSE数据集,为相关技术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游戏开发、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