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保持核心人才队伍的活力,同时又保障员工的发展需求。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人才梯队的重建——这大概涉及近1000余人岗位的调整。”
—— 王军 东明石化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总监
在最新的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榜单中,东明石化以1500亿营收位列第56。这家几乎占据山东菏泽东明县90%GDP的企业,此前刚刚喊出“全球500强、营收3000亿”的目标。面对新能源向主流靠拢的行业背景,东明石化的计划是通过传统炼化向下游高端化工转型,来实现营收翻倍的目标。这是一个集团型企业的战略转向,也是我国石化行业巨变的一个进行时样本。
集团的战略转向究竟如何做?从生产端往下游消费端的转型抓手是什么?《致胜人效时代•访谈录》与东明石化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总监王军从战略转型的视角,复盘观察东明石化的人才管理变革——在切入下游产业、迈向国际集团梯队的前夜,如何用SAP SuccessFactors革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率,用人才之变,激活产业布局的共振。
重构人才画像 瞄准大厂返乡青年快速提升本科率
问:东明石化发起了“数智未来”计划,其中人力数字化是第一步。为什么将人力作为转型的第一站?
王军:整个石化行业都在“求变”。无论是入局新能源赛道,还是迈向炼化产业链的下游,东明石化的用人需求在业务转型发生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东明石化30多年的发展中,人才梯队的变化是相当明显的。过去,以县域本地人员为主干。坦率地说,这样的人才结构并不适配当前的集团发展,转型推进尤为艰难。东明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多与此前员工不一样的人才。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东明的人力反而在扩编。但绝不是老一套的人情型、关系型招聘和管理。我们选择了SAP SuccessFactors HCM,用一套透明、高效、标准化的先进解决方案,帮助我们选人、用人、留人。我们第一次将集团各分子公司的人才资源纳入统一平台管控,人才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部数字化,入转调离都有迹可循。
借助SAP SuccessFactors内置的人才画像和能力模型,结合绩效评估、人才盘点模块,让关键岗位的人才甄选、人才储备有据可依。比如说,我们构建了12个专业能力模型和1个领导力模型,明确了三类人才标准,包括核心人才、后备人才、高潜人才及其后续完整的培养计划。用这样一套数字化系统,我们适时抓住了大厂缩招热潮下的返乡青年,大大提升了人才队伍中的本科生比率。也正是依靠数字化,我们将这些人才分布在组织的各个层级,通过系统性培养,为将来的人才储备和置换做好准备。
问:近几年,各行各业都在谈转型。但像东明石化这样大刀阔斧地战略性转型,带动多业态、一线员工一起转型,实属罕见。东明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王军:东明面对的转型议题很多,组织层级又比较繁复。很多时候,经过层层汇报、审批,转型往往就“变形”了。我们当然想要往精简、扁平的组织架构上靠拢,让整体的运作更高效。但同时,步子又不能太大。东明的创新做法是打造“混编战队”。
东明石化专门成立了数智中心,由集团总裁牵头,抽调了一批懂业务的一线员工,加上IT人员组成混编团队,来推动转型落地。
一方面,这些团队直接向总裁汇报,缩短了中间层层审批的流程,可以快速提升管理和决策效率。另一方面,混编意味着拆除“部门墙”,把各领域的精兵强将整编在一起,大家协同作战,快速提升整个组织的战斗力。现在,在东明石化,我们有一批这样的“混编团队”,比如新能源研发小组、炼化一体化研发小组、节能降耗生产优化小组等等。让他们先“跑起来”,用他们的经验和成果,敏捷化整个组织的变革。
回到人力资源管理本身,那这部分人其实是承担了双重甚至更多的角色,在系统中他们的位置是什么,绩效如何评定,SAP SuccessFactors也给了我们一套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
为业务转型蓄力:一年多完成干余新岗位编制、调转
问:东明石化作为深耕区域的龙头企业,对当地经济影响举足轻重。此次人才梯队的更新迭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王军:其实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变革时期,经系统评定“汰换”下来的那批人,那批和东明共生长、同奋斗过的“老兵”,我们并没有淘汰掉。在SAP SuccessFactors系统,我们有完善的内部竞聘、轮岗调岗机制。相应地,我们配置了专门的石化大学和技能培训班,对员工进行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再赋能培训。这样一来,我们既保持了核心人才队伍的活力,同时又保障了员工的发展需求。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人才梯队的重建——这大概涉及近1000余人岗位的调整。
与此同时,这也革新了我们的管理理念。以往的内部选岗、晋升一直依靠传统的考试、小组评审,繁琐、周期长不说,也不够公开、透明。上线SAP SuccessFactors后,我们现在将人才盘点和绩效评估作为主要的考评依据。员工可以在线上自行填写绩效、查看系统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岗位竞聘、档案查询等。这其实让每个员工都有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和自我革新的责任意识。
问:没有丢掉“老兵”,带着全体员工一起转型,令人十分震撼和感动。这是否也是流程组织优化的东明实践?
王军:是的。数字化从狭义上讲,其实就是系统化、流程化。上了系统,可能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也必然会精简一部分原来组织的冗余。东明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算薪发薪。以前是人力部门算基本薪酬、企管部门算绩效津贴,加总在一起再由财务发薪。SAP SuccessFactors上线后,我们对薪酬构成进行了重新设计、合并算薪,还通过与SAP ERP系统的打通,一键发薪。现在薪酬这方面经合并精简为一个部门,算薪周期由原来2周缩短为5天。
SAP系统的实施过程,也是我们优化标准制度、重构组织流程的过程。SAP SuccessFactors这么多年积累的最佳实践给了我们很多输入,我们仍然在持续学习中。
问:东明石化正在同步推进量与质的转型:迈向3000亿、成为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会给东明带来哪些助力?
王军:其实年收入达到2500亿元已经足以跻身世界500强行列。但对于东明,我们仍然认为靠销售额堆出来的2500亿是远远不够的,在管理上我们也要自我革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才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现在,高端人才的规模化引进和人才梯队建设,为东明石化正在进行的转型大计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我们也不再局限于东明县域的发展。在北京,我们已经成立了数科公司;在济南,大宗能源商品产业园也已落成。我们的产业布局,连带着人才队伍,将一起“走出去”,去往更广阔的平台。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混合智能来超越传统的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DEI)议程。作者指出,当前的DEI计划可能加剧分歧,而混合智能则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强调人类共同的基本维度。文章提出了一个2x4模型,包括4个个人维度和4个集体维度,以此来理解人类经验的普遍性。通过将人工智能与这种自然智能模型相结合,组织可以创造更包容、更有效的工作环境。}
这篇文章介绍了AI芯片初创公司EnCharge的创新技术,该公司声称其模拟人工智能加速器在功耗上仅需传统桌面GPU的一小部分,却能提供相当的计算性能。EnCharge的推理芯片在8位精度下能以1瓦特的功耗提供150 TOPS的AI计算能力。该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发,旨在通过在内存中进行计算来提高效率,并支持多种AI工作负载。
微软发布了 Majorana 1 量子芯片,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该芯片采用拓扑量子比特技术,具有更低的错误率,有望解决量子计算的可扩展性问题。这项技术是微软近 20 年研究的成果,标志着量子硬件取得重要进展,为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铺平了道路。
xAI公司推出的Grok 3模型在各项关键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匹敌或超越了目前最先进的AI模型。尽管训练尚未完成,Grok 3已展现出强大实力。本文探讨了Grok 3可能对AI行业产生的影响,包括加速模型发布周期、验证大规模计算投资的价值,以及推动开源文化的发展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