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组织都在谈论 AI 转型,但真正能够快速落地 AI 应用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这很难不让人想起早年 SOA 架构的推广——概念很美好,但实现路径往往模糊不清。
如果我们长期关注企业架构演进,就会了解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稳固的基础设施,再美好的 AI 愿景也只是空中楼阁。当我们谈论 AI-ready 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复杂的技术栈重构问题。
云迁移不仅仅是将工作负载从本地数据中心搬到云端,更是一次架构现代化的契机。太多企业因为急于追赶 AI 浪潮,却忽略了底层架构的债务清理,最终在数据孤岛、安全风险和成本失控中举步维艰。
对于技术决策者而言,开源技术栈的云迁移往往面临独特的挑战。Linux 工作负载、PostgreSQL 数据库、Java 应用——这些企业级应用的骨干组件,在云环境中需要重新审视其架构模式。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迁移",更是"如何在迁移过程中为未来的 AI 能力做准备"。这意味着在保持业务连续性的同时,逐步引入弹性扩展、自动化运维和数据管道等现代化能力。
当基础设施就绪后,AI 应用的开发就成为了下一个关键节点。但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许多团队将 AI 技术视为独立的技术组件,而非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能体(Agents)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在于它们如何与现有的客户体验、员工协作和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这需要我们从系统思维的角度重新设计应用架构,确保 AI 能力能够无缝集成到现有的业务逻辑中。
数据治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为关键的环节。数据就像建筑的地基——你可能看不见它,但它决定了你能建多高的楼。
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组织协调问题。如何在保证数据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实时洞察?如何构建既满足分析师需求,又能支撑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数据架构?这些都需要深思熟虑的设计决策。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快速实现 AI 技术转型,而另一些却陷入泥潭?答案往往在于他们是否采用了渐进式演进的策略。
成功的 AI 技术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系列有序的架构重构。从云迁移开始,通过现代化改造建立稳固的基础,然后逐步引入 AI 能力,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每一步都需要明确的评估标准、可控的试点范围和可衡量的业务价值。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机会,来厘清从云迁移到 AI 就绪的完整路径。理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可操作的方法清单。
两天四场,帮你和团队快速找到 AI-ready 的清晰路径!
为什么要来
课程安排
Day 1 | 09/23 周二
1、13:00-14:00
云迁移与现代化
敏捷 + 安全 + 成本优化,三重效益怎么实现?微软专家+行业案例带你梳理清晰路径。
2、14:00-15:00
Linux、PostgreSQL、Java 应用上云实战
迁移工具链、关键要点全解析,配套 Demo 和实践建议,帮你自信推进。
Day 2 | 09/24 周三
1、13:00-14:00
以 Azure AI 加速应用与智能体创新
AI 应用与 Agents 如何在客户体验、员工协作、业务流程中创造价值?这里有答案。
2、14:00-15:00
统一数据平台
数据是一切 AI 的地基。看看如何在 Azure 上统一、治理、保障数据,让企业真正用起来。
马上扫码注册!
2 天时间,收获完整方法清单
快人一步迈向 AI-ready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Queen's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结构化智能体软件工程框架SASE,重新定义人机协作模式。该框架将程序员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转变为AI团队指挥者,建立双向咨询机制和标准化文档系统,解决AI编程中的质量控制难题,为软件工程向智能化协作时代转型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苹果在iOS 26公开发布两周后推出首个修复更新iOS 26.0.1,建议所有用户安装。由于重大版本发布通常伴随漏洞,许多用户此前选择安装iOS 18.7。尽管iOS 26经过数月测试,但更大用户基数能发现更多问题。新版本与iPhone 17等新机型同期发布,测试范围此前受限。预计苹果将继续发布后续修复版本。
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山大学合作开发了首个超声专用AI视觉语言模型EchoVLM,通过收集15家医院20万病例和147万超声图像,采用专家混合架构,实现了比通用AI模型准确率提升10分以上的突破。该系统能自动生成超声报告、进行诊断分析和回答专业问题,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推动医疗AI向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