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组织都在谈论 AI 转型,但真正能够快速落地 AI 应用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这很难不让人想起早年 SOA 架构的推广——概念很美好,但实现路径往往模糊不清。
如果我们长期关注企业架构演进,就会了解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稳固的基础设施,再美好的 AI 愿景也只是空中楼阁。当我们谈论 AI-ready 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复杂的技术栈重构问题。
云迁移不仅仅是将工作负载从本地数据中心搬到云端,更是一次架构现代化的契机。太多企业因为急于追赶 AI 浪潮,却忽略了底层架构的债务清理,最终在数据孤岛、安全风险和成本失控中举步维艰。
对于技术决策者而言,开源技术栈的云迁移往往面临独特的挑战。Linux 工作负载、PostgreSQL 数据库、Java 应用——这些企业级应用的骨干组件,在云环境中需要重新审视其架构模式。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迁移",更是"如何在迁移过程中为未来的 AI 能力做准备"。这意味着在保持业务连续性的同时,逐步引入弹性扩展、自动化运维和数据管道等现代化能力。
当基础设施就绪后,AI 应用的开发就成为了下一个关键节点。但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许多团队将 AI 技术视为独立的技术组件,而非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能体(Agents)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在于它们如何与现有的客户体验、员工协作和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这需要我们从系统思维的角度重新设计应用架构,确保 AI 能力能够无缝集成到现有的业务逻辑中。
数据治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为关键的环节。数据就像建筑的地基——你可能看不见它,但它决定了你能建多高的楼。
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组织协调问题。如何在保证数据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实时洞察?如何构建既满足分析师需求,又能支撑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数据架构?这些都需要深思熟虑的设计决策。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快速实现 AI 技术转型,而另一些却陷入泥潭?答案往往在于他们是否采用了渐进式演进的策略。
成功的 AI 技术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系列有序的架构重构。从云迁移开始,通过现代化改造建立稳固的基础,然后逐步引入 AI 能力,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每一步都需要明确的评估标准、可控的试点范围和可衡量的业务价值。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机会,来厘清从云迁移到 AI 就绪的完整路径。理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可操作的方法清单。
两天四场,帮你和团队快速找到 AI-ready 的清晰路径!
为什么要来
课程安排
Day 1 | 09/23 周二
1、13:00-14:00
云迁移与现代化
敏捷 + 安全 + 成本优化,三重效益怎么实现?微软专家+行业案例带你梳理清晰路径。
2、14:00-15:00
Linux、PostgreSQL、Java 应用上云实战
迁移工具链、关键要点全解析,配套 Demo 和实践建议,帮你自信推进。
Day 2 | 09/24 周三
1、13:00-14:00
以 Azure AI 加速应用与智能体创新
AI 应用与 Agents 如何在客户体验、员工协作、业务流程中创造价值?这里有答案。
2、14:00-15:00
统一数据平台
数据是一切 AI 的地基。看看如何在 Azure 上统一、治理、保障数据,让企业真正用起来。
马上扫码注册!
2 天时间,收获完整方法清单
快人一步迈向 AI-ready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携手戴尔以及零克云,通过打造“工作站-AI PC-云端”的协同生态,大幅缩短AI部署流程,助力企业快速实现从想法验证到规模化落地。
意大利ISTI研究院推出Patch-ioner零样本图像描述框架,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任意区域精确描述。系统将图像拆分为小块,通过智能组合生成从单块到整图的统一描述,无需区域标注数据。创新引入轨迹描述任务,用户可用鼠标画线获得对应区域描述。在四大评测任务中全面超越现有方法,为人机交互开辟新模式。
阿联酋阿布扎比人工智能大学发布全新PAN世界模型,超越传统大语言模型局限。该模型具备通用性、交互性和长期一致性,能深度理解几何和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推理"学习真实世界材料行为。PAN采用生成潜在预测架构,可模拟数千个因果一致步骤,支持分支操作模拟多种可能未来。预计12月初公开发布,有望为机器人、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低成本合成数据生成。
MIT研究团队发现,AI系统无需严格配对的多模态数据也能显著提升性能。他们开发的UML框架通过参数共享让AI从图像、文本、音频等不同类型数据中学习,即使这些数据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实验显示这种方法在图像分类、音频识别等任务上都超越了单模态系统,并能自发发展出跨模态理解能力,为未来AI应用开辟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