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组织都在谈论 AI 转型,但真正能够快速落地 AI 应用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这很难不让人想起早年 SOA 架构的推广——概念很美好,但实现路径往往模糊不清。
如果我们长期关注企业架构演进,就会了解一个朴素的道理:没有稳固的基础设施,再美好的 AI 愿景也只是空中楼阁。当我们谈论 AI-ready 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复杂的技术栈重构问题。
云迁移不仅仅是将工作负载从本地数据中心搬到云端,更是一次架构现代化的契机。太多企业因为急于追赶 AI 浪潮,却忽略了底层架构的债务清理,最终在数据孤岛、安全风险和成本失控中举步维艰。
对于技术决策者而言,开源技术栈的云迁移往往面临独特的挑战。Linux 工作负载、PostgreSQL 数据库、Java 应用——这些企业级应用的骨干组件,在云环境中需要重新审视其架构模式。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迁移",更是"如何在迁移过程中为未来的 AI 能力做准备"。这意味着在保持业务连续性的同时,逐步引入弹性扩展、自动化运维和数据管道等现代化能力。
当基础设施就绪后,AI 应用的开发就成为了下一个关键节点。但这里有一个常见的误区:许多团队将 AI 技术视为独立的技术组件,而非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智能体(Agents)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而在于它们如何与现有的客户体验、员工协作和业务流程深度融合。这需要我们从系统思维的角度重新设计应用架构,确保 AI 能力能够无缝集成到现有的业务逻辑中。
数据治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为关键的环节。数据就像建筑的地基——你可能看不见它,但它决定了你能建多高的楼。
统一数据平台的建设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组织协调问题。如何在保证数据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实现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实时洞察?如何构建既满足分析师需求,又能支撑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数据架构?这些都需要深思熟虑的设计决策。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快速实现 AI 技术转型,而另一些却陷入泥潭?答案往往在于他们是否采用了渐进式演进的策略。
成功的 AI 技术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系列有序的架构重构。从云迁移开始,通过现代化改造建立稳固的基础,然后逐步引入 AI 能力,最终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每一步都需要明确的评估标准、可控的试点范围和可衡量的业务价值。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机会,来厘清从云迁移到 AI 就绪的完整路径。理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可操作的方法清单。
两天四场,帮你和团队快速找到 AI-ready 的清晰路径!
为什么要来
课程安排
Day 1 | 09/23 周二
1、13:00-14:00
云迁移与现代化
敏捷 + 安全 + 成本优化,三重效益怎么实现?微软专家+行业案例带你梳理清晰路径。
2、14:00-15:00
Linux、PostgreSQL、Java 应用上云实战
迁移工具链、关键要点全解析,配套 Demo 和实践建议,帮你自信推进。
Day 2 | 09/24 周三
1、13:00-14:00
以 Azure AI 加速应用与智能体创新
AI 应用与 Agents 如何在客户体验、员工协作、业务流程中创造价值?这里有答案。
2、14:00-15:00
统一数据平台
数据是一切 AI 的地基。看看如何在 Azure 上统一、治理、保障数据,让企业真正用起来。
马上扫码注册!
2 天时间,收获完整方法清单
快人一步迈向 AI-ready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英特尔第三季度财报超华尔街预期,净收入达41亿美元。公司通过裁员等成本削减措施及软银、英伟达和美国政府的大额投资实现复苏。第三季度资产负债表增加200亿美元,营收增长至137亿美元。尽管财务表现强劲,但代工业务的未来发展策略仍不明朗,该业务一直表现不佳且面临政府投资条件限制。
美国认知科学研究院团队首次成功将进化策略扩展到数十亿参数的大语言模型微调,在多项测试中全面超越传统强化学习方法。该技术仅需20%的训练样本就能达到同等效果,且表现更稳定,为AI训练开辟了全新路径。
微软发布新版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支持最多32人同时参与聊天会话的Groups功能,并新增连接器可访问OneDrive、Outlook、Gmail等多项服务。助手记忆功能得到增强,可保存用户信息供未来使用。界面新增名为Mico的AI角色,并提供"真实对话"模式生成更机智回应。医疗研究功能也得到改进,可基于哈佛健康等可靠来源提供答案。同时推出内置于Edge浏览器的Copilot Actions功能,可自动执行退订邮件、预订餐厅等任务。
纽约大学等机构联合开发的ThermalGen系统能够将普通彩色照片智能转换为对应的热成像图片,解决了热成像数据稀缺昂贵的难题。该系统采用创新的流匹配生成模型和风格解耦机制,能适应从卫星到地面的多种拍摄场景,在各类测试中表现优异。研究团队还贡献了三个大规模新数据集,并计划开源全部技术资源,为搜救、建筑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