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untu为何最不受人喜欢?

ZDNet软件频道 时间:2009-12-01 作者: | IT168 【已有 我要评论()
本文关键词:
Ubuntu可能是目前普及度最高的Linux系统,根据2007年桌面Linux调查显示,Linux用户中有30%使用Ubuntu,现在这一数据肯定是有增无减。在发现这条折中之路之前,Ubuntu可能会继续面对目前的处境,继续被那些心怀怨恨的人所攻击,尽管这些怨恨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

  Ubuntu可能是目前普及度最高的Linux系统,根据2007年桌面Linux调查显示,Linux用户中有30%使用Ubuntu,现在这一数据肯定是有增无减。

  2009年6月,Ubuntu的用户大约为1300万,它的增长速度超过任何其它Linux版本。当戴尔开始在笔记本中预装Linux操作系统时,毫不犹豫选择了Ubuntu;另外,Ubuntu是第一个和唯一一个拥有专门印刷版杂志的Linux版本。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说,Ubuntu都是自由软件中的一个重要选手。

  然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即使Ubuntu是最普及的Linux版本,它同时也是最不受人喜欢的Linux版本。去年,Linux Hater博客上的一篇调查显示,Ubuntu是最令人讨厌的Linux版本。当在谷歌中搜索为什么我讨厌Ubuntu(why I hate Ubuntu)时,会返回9260条结果,相比之下,如果换成Debian则会返回376条,而Fedora则只返回11条。

  为何如此?Ubuntu既然如此成功,为何又被攻击的如此厉害?这些攻击可能是来自小部分对它有错误认识的用户,尽管如此,讨厌Ubuntu的人数似乎还是比正常水平更高一些。

  针对Ubuntu的攻击来自好几个方面。从一定程度上,攻击可能是事物正常发展的一部分。但是,当Ubuntu被攻击的时候,还包括其他一些抱怨,其中包括:Ubuntu正在窃取Debian的东西,或者说Ubuntu是自由软件中的暴发户,暗指它在开源社区的声誉并不好。不过,或许最大的原因在于Ubuntu是它自身成功的牺牲品,它创造了自己尚未能完全实现的期望值。

  抱怨代表更多关注

  当被要求解释这种现象时,Ubuntu社区管理者Jono Bacon认为,外界对Ubuntu的负面看法主要缘于自由软件发展的方式。

  Bacon援引开源软件理论家Eric Raymond的话称,这让人回想起开源的基础理论之一:关注度足够的话,所有漏洞都会浮现出来。当我们发布一个新版Ubuntu时,会吸引更多眼球,更多硬件,更多网络,更多设备,更多配置,更多期待,因此出错的可能性就更大。如果再联想到人们偏爱散播坏消息甚于分享赞扬观点,就不难理解为何Ubuntu会受到这些攻击。

  Bacon还专门提到了最近代号为Karmic Koala的Ubuntu发布后所带来的反应,很多人批评它存在大量问题,他表示,所有软件都会存在漏洞;软件本来就是如此。在这一方面Linux系统面临更多风险,因为我们包含了数千个不相关连的项目,我们同时也继承了它们的漏洞。

  换言之,更多的人使用Ubuntu,就意味着它正在被用于更多环境下,因此更多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尤其是当该Linux版本增加了如此多的创新时,这一点表现的更为明显。Bacon暗示称,从长远来看,Ubuntu会因这些抱怨而变得更强大,因为Ubuntu团队正在根据这些意见来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质量。

  老资格们的愤怒

  在很大程度上,Bacon关于人们为何抱怨Ubuntu的解释是正确的。假如你仔细分析会发现,许多抱怨是针对其漏洞或功能的。不过,其中也有许多攻击与技术关系不大,而更多是出于自由软件社区中的派系之争。

  在这些政治性指责中,最老套的是Ubuntu只从Debian借鉴而不反馈。Ubuntu不仅使用来自Debian的程序,而且还挖走了许多Debian开发者。尽管这些开发者常常会继续开发Debian程序,但数年以来,在Debian邮件列表中充斥着对他们的指责,认为他们优先考虑的是Ubuntu程序,而忽视了Debian。

  另外,尽管自由软件许可允许甚至鼓励代码借鉴,但是当Debian成员看到Ubuntu取得成功,而自己的努力却得不到认可,你可以想象出他们的郁闷。正如Kevin Bowling在博客中所写到的那样,Ubuntu是非常稳定,那时因为它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而且它往往不会提及这一事实。

  然而,Debian成员指责Ubuntu的最大原因似乎是缘于文化上的差异。Debian社区文化是完全民主化,而Ubuntu则是最终由Mark Shuttleworth所领导,Shuttleworth曾戏称自己是个独裁者。认真来说,Debian往往以非商业化来标榜自己,而Ubuntu的目标则是商业上的成功。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当Shuttleworth想对Debian伸出援助之手解决某个问题时,这种做法往往更多被视作他试图控制Debian,而非慷慨之举,尤其是当这种帮助不是建立在Debian习惯的讨论和投票方式基础上时,更是如此。

  类似的是,更普遍的怨恨也存在于自由软件社区中。举例来说,Blackbelt Jones尽管也承认Ubuntu在可用性上存在许多提高,但还是谴责它缺少对有经验Linux用户提供的支持。

  Jones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Ubuntu的KDE程序取了一个新名字Kubuntu desktop,它突出了Ubuntu自身品牌,但给老用户带来了困惑。其它的例子也很多,诸如在GNOME同意前,就对其增加了消息通知的修改,另外Ubuntu还使用Upstart技术取代了启动后台程序。

  其它的抱怨还有,许多Ubuntu新用户眼中Linux就是Ubuntu。Bowling抱怨称,他们似乎认为Ubuntu集中体现了自由软件社区的所有优点。然而多数情况下,Ubuntu所获得的荣誉本应归属于GNOME或其它软件,Ubuntu所宣称的创新往往可以在Fedora或openSUSE等Linux中被发现。

  不过更严重的指控是,Ubuntu凭借自己的优势操控着自由软件发展,只在它自己内部进行改变,而不是通过专门的项目让其它人可以轻松分享这些变化。

  这种指责已经被传播了数年,不过在2008年Linux大会上,内核开发人员Greg Kroah-Hartman在其主题演讲中将这一指责推向最强烈程度。Kroh-Hartman在其演讲中表示,Ubuntu和Canonical未能向开源社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其表示,在最近3年的99324个内核补丁中,Ubuntu仅仅贡献了100个,远远低于Red Hat的11846个或Novell的7222个。另外在GCC、X.Org、ALSA和其它GNU/Linux的核心项目中,他也发现了类似统计数据,因此他断言称Canonical没有对Linux研究做出贡献。

  Kroah-Hartman还进一步表示,那些不被允许向Linux做出共享的开发者应该换个工作,他实际上是在鼓励Canonical的开发人员辞职,不过他的这一请求几乎完全没有得到响应。

  和来自开源社区的其它抱怨类似,Kroah-Hartman的主题演讲也可以被看作包含很多个人意见,事实上他是Novell的员工,因此该演讲可以被理解为他在攻击自己公司的竞争对手。但与此同时,他提供的数据相差如此之大,让人无法忽视。

  但实际情况是,相对其它Linux版本,Ubuntu还是一个新手,它仅仅使用了6年时间,就把自己推向了自由软件阵营的顶端,自然难免遭到社区中已有派系的排挤。

  因此,老资格们的愤怒也并非说完全都是合理的。那些抱怨Ubuntu的人也应该看到,Ubuntu的成功正在推动自由软件更快走向主流。

  成功的三个阶段

  美国科幻小说作家Harlan Ellison曾表示,成功者要想获得公众认可,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当成功者初次亮相时,往往会获得称赞和致敬。第二阶段,他们往往会经历苛刻而且往往不公的批评。但是,如果他们能够坚持下来,就会被接受,批评之声会随之减弱。

  Ubuntu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Ubuntu被多数人看作自由软件新希望的蜜月期已经结束。它正在经历饱受批评的阶段,何时进入第三阶段目前还不明朗。

  Bacon在其博客中坚称批评是成功的一个信号。他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对Ubuntu来说,批评是阶段性成功的一个信号。

  Ubuntu最初的目标是让桌面Linux取得成功。它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来实现这一点,提高了其可用性,增加了更多功能,动摇了那些自鸣得意的老项目。

  Ubuntu面临的麻烦是,它创建了很高的预期,但却至今未能完全达到它们。Ubuntu勇敢目标所带来的最初兴奋已经消失,主导世界的目标只是更加接近了一步。理想破灭,或者说理想屈从于现实,已经开始发生。许多人开始对它感到失望,甚至带着情绪夸大其缺陷,无法保持对其做出完全准确的评价。同时,在那些渴望轰动效应的记者的推动下,这些反应被进一步夸大化。

  Ubuntu应该设法让自己顺利通过这个批评阶段。但是,单凭商业的成功和改良的测试,可能还无法做到这一点。考虑到自由软件社区中存在的愤怒情绪,Ubuntu可能还需要在完全无视批评和单纯接受它们之间发现一条折中的道路。

  在发现这条折中之路之前,Ubuntu可能会继续面对目前的处境,继续被那些心怀怨恨的人所攻击,尽管这些怨恨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


百度大联盟认证黄金会员Copyright© 1997- CNET Networks 版权所有。 ZDNet 是CNET Networks公司注册服务商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10391号 京ICP备09041801号-159
京公网安备:110108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