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在一两年内能做的事,而低估了在十年里能做的事情。”这是比尔.盖茨为人熟知的名言之一。引用这句话,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李开复也曾说,“人们总是高估短期而低估长期的科技能力。”
想想的确如此。放在十年之前,谁能想到今天用一个手机就能解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所有事情,谁能想到今天我们已经能跟各种设备和机器直接对话,谁能想到今天“刷脸”吃饭、住酒店、过安检已经变得那么轻松平常……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总能看得比别人更长远。就拿比尔.盖茨来说,他自己就是一个有勇气拿未来打赌的人。在计算机还庞大到足以占满一整个房间的70年代,他就敢提出“让每一个家庭,每一张桌子上都拥有一台计算机”这样的使命,那时,他才20岁;而在26年前成立微软研究院时他又提及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并说到,“如果有一天计算机能看会想、能听会讲,可以理解人类,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那时,他也才37岁。
现如今,当他的所说所想都被一一实现时,我们不能不赞叹比尔.盖茨的远见,也不得不赞叹微软的伟大。这样的伟大事实上不仅来自于比尔.盖茨“赌徒心态”般的大胆设想,还要归功于微软数十年如一日对基础研究的执着。
微软现CEO萨提亚.纳德拉说,“这就是微软强调的‘好奇心驱动研究’”。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20周年之际,他来到了中国,并在出席2018“二十一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暨微软教育峰会时再次提及了此前比尔.盖茨所说,“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微软也就不存在了。”萨提亚表示,“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对基础研究承诺对一部分。研究的真谛,就是进行从无到有的创新,是把那些未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不断推动进步。”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
从“选地毯”到基础研究,再到技术转化
20年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初创时名为“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成立。这一决定的渊源来自于1995年比尔.盖茨夫妇在中国的一次蜜月旅行。在北京期间,他们走访了北大、清华等诸多大学,并对中国学生身上的才智、激情和创造力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成为促使比尔.盖茨决定在中国设立基础研究机构的重要原因。
20年后,微软亚洲研究院从几个人的小实验室,发展成了微软在美国本土总部以外最大的研究机构,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超过5000篇的论文,拥有200多名研究人员,超过300名访问学者和实习生,近7000名院友遍布全球,活跃在科研创新和产业创新领域。
作为创始成员之一,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回忆起刚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时的情景:“那时基础研究在中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不是非常流行,我们知道有机会去做一些伟大的事,但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及研究事业部负责人沈向洋
“更让我惊讶的是,研究院派给我的第一个任务并不是研究,而是为装修中的研究院挑选地毯颜色。现在看来,我对研究院最大的贡献就是挑对了地毯的颜色,自从颜色挑好后,研究院就一直非常成功。”沈向洋笑说,“为什么呢?引用老子的话说,就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成功有目共睹,不仅仅是基础研究,在技术转化方面也是如此。可以说在几乎所有微软产品领域都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烙印,从桌面PC时代的Windows、Xbox游戏平台,到“智能云、智能边缘计算”时代的Micorsoft Azure、Microsoft 365,再到微软小冰、微软Bing搜索、HoloLens 混合现实平台等等。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基于比尔.盖茨所提出的通用人工智能的愿景,微软亚洲研究院在许多相关技术方向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主要包括互联网和搜索、网络和系统、机器学习和智能、语言和语音五大领域,其中所带来的技术创新甚至使得许多机器表现可以与人类相媲美。
例如,2015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发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在ImageNet挑战赛中首次超越了人类物体识别分类的能力;2018年,在由斯坦福大学发起的SQuAD文本理解挑战赛榜单上,微软亚洲研究院的R-NET和NL-NET模型分别在EM值(表示预测答案和真实答案完全匹配)和F1值(表示预测答案和真实答案近似匹配)两个维度上率先超越了人类分数;仍是2018年,由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微软雷德蒙研究院共同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在通用新闻报道测试集newstest2017的中英测试集上首次达到了可以与人工翻译媲美的水平。
产学研合作,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去
“微软深知,要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出去,融入到产品研发和实际应用中,直达用户体验,贯穿创新价值链条的全程,才能成就技术发展的最大社会效能。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跟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和交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在20周年庆典上表示。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
一方面是与学术界的合作。在庆典上,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和清华大学邱勇同框出席,分别讲述了两校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渊源。
据郝平所说,在20年间,有900多位北大学生到亚洲研究院实习,24人获得微软学者奖学金。而北京大学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共同开设的10门课程中,有3门被评为教育部精品课程。邱勇也介绍,过去20年里清华大学有200多个校友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有1300多名清华学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过。更重要的是,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8位副院长中就有3位清华校友。
而早在2002年,微软就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长城计划”合作备忘录,从而深化与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课程建设及学术交流四条主线,以微软亚洲研究院为前驱平台,去提升中国计算机基础研究水平和高端人才培养。近日,“长城计划”第六期合作开启,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方向展开。
此外,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推出了许多鼓励青年人投身技术创新研究的项目。比如面向学生的“明日之星”实习生计划、“微软学者”奖学金、联合培养博士生、微软学生俱乐部、微软创新人才学院等项目,以及面向青年教师的青年访问学者“铸星计划”项目等等。
另一方面是与产业的合作。近年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金融、医疗、教育、制造、零售等多个行业企业的技术及科研合作逐步展开。
2017年11月,微软亚洲研究院提出了“数字化转型即服务(DTaaS)”的概念,并成立了“创新汇”,借此通过科研成果帮助企业解决业务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创新汇”的成员覆盖金融、制造、物流、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既有大型国企、全球知名外资机构,也有民营企业和初创企业。
比如作为首批成员等辉瑞制药,就在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协和医院合作,利用微软智能云上的计算机影像识别、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服务,共同探索自动化、高效率、高准确度的医学影像识别技术。从而提升真菌样本检验识别的时效性,降低人工检验的工作强度。
过去的成功和未来的方向
沈向洋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成功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
第一,是开放的研究环境。从成立开始,微软亚洲研究院就不断邀请世界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其中包括非常多的图灵奖获得者;
第二,是微软公司每任CEO对科研的信任和决心。从比尔.盖茨到鲍尔默再到萨提亚,微软研究院从美国到剑桥再到北京,20多年来,微软对研究的投入一直在持续并且不断加大;
第三,是创新的科研文化。在微软看来,要敢于质疑过去,有挑战前人的精神,才能创造新的价值,才能改变和颠覆世界。
“研究院的工作永远是从长远着眼的。20年前的决定和投入让我们有了今天的成绩,而现在,我们仍要继续去预见2038年的美好场景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对此,沈向洋介绍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接下来重点投入的三个领域——以HoloLens为代表的混合现实研究、基于拓扑量子位方法的量子计算研究和通用人工智能研究。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除了在基础研究和技术转化中不断突破,微软还非常看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对社会法律和伦理的影响。“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要确保人工智能对每个人是公平的,确保技术的应用对社会是负责任的。”沈向洋表示。
在这方面,微软做了许多的事情。比如,萨提亚两年前专门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了“微软AI的发展原则”,之后沈向洋与微软总裁施博德也围绕这一话题联合出版了《计算未来:人工智能及其社会角色》一书,深度探讨人工智能问题;再比如,微软亚洲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埃忒尔道德委员会”,探讨人工智能的偏见和公正、情感应用、可靠性和安全性、工程实践、人类的注意力和认知力、智能性和透明性;同时,微软还作为发起者之一,与谷歌、Facebook、IBM、亚马逊共同成立了非营利组织Partnership on AI,以此为基础让人工智能能够更积极地影响社会、影响每一个人。
在中国,不久前微软还联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正式发布了《未来基石——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和角色》报告,希望以此引发业界对于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和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所有这一切都诚如萨提亚所说:“以好奇心为驱动力,不仅要考虑它如何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推动研究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推动全世界的变化,非常重要的,还要考虑到这些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否能够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受益。这才是值得我们今天去庆祝的。”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随着AI成为其业务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Autodesk正在从实验阶段过渡到完整的生产环境,通过精心规划和跨职能协调来应对AI的变革潜力。
新的软件产品将在 2024 年第三季度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期间以软件订购的形式销售。该软件套件可与专用 RAN、开放 RAN 和云 RAN 配合使用。此外,爱立信 5G 高级软件产品还扩展了之前推出的 5G 高级功能,如爱立信降低能力(RedCap)和关键物联网(Critical IoT)等功能。
NVIDIA近日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工具,主要针对那些致力于AI机器人(包括人形机器人),这些工具可以通过模拟、蓝图和建模缩短开发周期。
英特尔美国渠道负责人Michael Green表示,当英特尔的Gaudi 3加速器芯片成为“2025年渠道可用的产品”时,渠道合作伙伴将在推出该芯片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