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计算是伴随着互联网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这样组织起来的“虚拟的超级计算机”有两个优势,一个是数据处理能力超强;另一个是能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
实际上,网格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一种,如果我们说某项工作是分布式的,那么,参与这项工作的一定不只是一台计算机,而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显然这种“蚂蚁搬山”的方式将具有很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今年年中,NTTData计划与Intel和SGI联合进行一项为期三个月的网格计算试验,届时将有包括家庭、企业和学术机构的100万台计算机相联,其总处理能力将比现有的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还要快五倍。
充分利用网上的闲置处理能力则是网格计算的有一个优势,网格计算模式首先把要计算的数据分割成若干“小片”,而计算这些“小片”的软件通常是一个预先编制好的屏幕保护程序,然后不同节点的计算机可以根据自己的处理能力下载一个或多个数据片断和这个屏幕保护程序。于是“演出开始了”,只要,节点的计算机的用户不使用计算机时,屏保程序就会工作,这样这台计算机的闲置计算能力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这种“蚂蚁搬山”式的计算式的网格计算,看似普通,但却有过及其出色的表现。1999年,SETI@HOME项目是网格计算的一个成功典范。该项目在1999年初开始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200万台个人电脑组成计算机阵列,用于搜索射电天文望远镜信号中的外星文明迹象。该项目组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种计算方法已经完成了单台计算机345000年的计算量。可见,这种“蚂蚁搬山”式的分布式计算的处理能力十分强大,正所谓“泰山不辞抔土,故能成其大”。
网格计算不仅受到需要大型科学计算的国家级部门,如航天、气象部门的关注,目前很多大公司也开始追捧这种计算模式,并开始有了相关“动作”。
“蓝色巨人”IBM正在构筑一项名为“Grid Computing”的计划,旨在通过因特网,向每一台个人电脑提供超级的处理能力。IBM公司副总裁、也是这项计划的总设计师欧文·伯杰说,“Grid Computing”是一种整合电脑资源的新手段,它通过因特网把分散在各地的个人电脑连接起来,不仅可使每台个人电脑通过充分利用相互间闲置的电脑能源,来提升各自的电脑处理能力,还可使成千上万的用户在大范围的网络上共享电脑处理功能、文件以及应用软件。 正如网络技术总是从科学开发领域转向企业商务领域一样,我们也希望看到‘Grid Computing’能取得这样的进展。
另一个业界巨人SUN也推出新软件促进网络计算的发展。2001年11月,Sun推出了Sun Grid Engine企业版5.3版软件的β版,继续提升它的网络技术计算水平。该软件自一年前推出以来, Sun Grid Engine 5.2.3版软件的用户已经增长了20倍。今天,全球有118000多颗CPU都是采用Sun Grid Engine软件管理的。
除此之外,一批围绕网格计算的软件公司也逐渐壮大和为人所知并成为受到关注的新商机,如:Entropia、Avaki、Noemix、Data Synapse等等。有业界专家预测,网格计算将成为2002年网络市场发展的热点。据《ForbesASAP》预测,网格技术将在2005年达到高峰,并带来因特网的新生。如果网格技术能促使市场按预期的17%年增长率持续成长的话,那么在2020年将会形成一个年产值20万亿美元的大产业。
责任编辑:李宁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