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次采访中,Platform Computing公司的CEO周松年回答了我们有关网格技术的各种疑问。
网格计算可以说是IT届最含糊的一个专业术语了,不同的企业对它有不同的称呼,比如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按需计算(on-demand)、自律计算(autonomic computing)等。虽然如此含糊,但是由于这是一个新鲜的技术,我想大家还是会对网格计算有很大的兴趣。
当讲解网格计算时,最常用到的一个例子就是SETI@home项目,它通过下载一个类似于屏保的小程序实现数千万台电脑分担计算任务的目的。不过该项目的组织者更喜欢将这种技术叫做“公众分布计算(Public distributed computing)”。
由于没有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网格计算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实际部署还并不理想。IBM最近公布了一个计划,针对医学和环境研究实施The World Community Grid项目,不过该项目的实施范围并不像计划中那么宏伟。
据专家表示,网格技术的发展会经历三次大的浪潮:第一次浪潮发起于学院以及研究所中;第二次浪潮也就是现在,由一些大型企业推动网格技术的进步;而最终的浪潮则是建立一个可以与目前的Web规模相比拟的网络,那时候才可以简单的被称为“网格”。
为了获得有关网格技术的更精确的信息,ZDNet UK采访了Platform Computing公司的CEO周松年博士。他的博士论文内容就是有关分布式资源管理的,这也是网格理念的基础。
问:关于到底什么是网格计算,现在有很多看似不同的讲法,那么您是怎么定义网格计算技术的,还是说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答:明确的理解网格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我们试图对这个技术下定义时,总是太短视或者太偏于学院派了。在2002年,当时我和Ian Foster一同工作,他试图为网格技术进行定义,最终得到了三个我认为还合理的标准解释。
如果你让我用最简单的方式解释网格技术,那么我可以告诉你,网格计算是一个集成了多站点,支持应用、支持协作的分布式计算技术。
问:你认为网格的概念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能不能很快接受呢?
答:不能,它起步时就比较混乱,到现在还是如此。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 SETI@home项目就是网格计算的一个极端例子。因为网格计算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服务器电脑上,而不是桌面系统,另外网格计算多针对现有的程序,而不是针对新开发的程序。有些人问我:“网格的杀手级应用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现有的大多数程序都有可能成为网格技术的杀手程序,只是我们还没有察觉到尔已。(killer app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一个术语,它是一个应用程序,要使用这个程序就必须去购买这个程序运行的系统。)
问:网格标准还要多久才能制定完成呢?广泛应用的时候到来了么?
答:标准问题是比较主要的问题,但是并不是制约发展的唯一因素,因为你必须首先具有理解网格技术的基础知识才可以对标准进一步理解。当你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才会对网格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我认为对于业界来说,现在谈及标准还为时过早,不过有关标准建立的竞赛已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