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桌面Linux一直步履蹒跚并未能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Linux在服务器市场稳定的发展使得其被更多地冠以了“企业级应用”的名片。然而,随着Linux在移动计算领域的突破,移动办公让Linux企业级应用的概念有了一种新的诠释。
此外,web 2.0和云计算的发展也给开源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虚拟化领域的巨头VMware、在移动领域牢牢占据着领先优势的诺基亚,近期纷纷加入了开源组织Linux基金会,这一现象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7月和8月在美国举行的世界开源大会(OSCON 2008)和LinuxWorld 2008大会的召开,业界围绕开源领域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
Ubuntu Linux创始人Mark Shuttleworth认为,Linux在桌面领域真正的对手其实不是微软,而是苹果,并大胆做出预测,两年内Linux必能超越苹果。而更多的人则并不热衷于桌面Linux的发展,而是将传统的桌面Linux与移动计算设备结合起来,并指出这将为Linux开辟一片新的蓝海,配备Linux的移动计算设备也在这两次大会上出尽风头。
此外,关于web 2.0和云计算的开源活动也正在激增,云计算对传统开源概念的冲击将在网络时代发生改变,这其中既有挑战,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桌面Linux步履蹒跚
最新发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指出,在桌面领域,Windows 91%的市场占有率仍牢牢占据绝对优势,Mac OS X为8%,而一直处于“小数点位”占有率的Linux终于突破了1%,因此,有人将2008年称为Linux桌面系统年。
无疑,Linux操作系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服务器端,由于其开源的特性,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更适用的二次开发功能,在服务器市场,Linux有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口碑。然而,桌面Linux领域却还处在不稳定期,技术不够成熟、不符合真正的商业应用,也缺乏一些商业的软硬件开发商和国家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因此发展速度一直比较缓慢。这样看来,对于一直停滞不前的桌面Linux来说,这一突破确实值得肯定。
记得在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预装正版化操作系统”的通知,这为桌面Linux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各大OEM厂商纷纷携手Linux厂商,预装Linux操作系统,并掀起了一波桌面Linux的预装浪潮。作为国内两大Linux厂商,中科红旗和中标软件分别表示,2007年在OEM市场的成绩喜人,分别达到了400万套和500万套的数量级,这一方面得益于桌面Linux应用的逐步成熟,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政策方面的扶持。
OEM的预装量上来了,但是否就可以认为桌面Linux已经得到认可和普及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OEM预装Linux可以被看成是政府正版化的一项强制性行为,也可以被看做是OEM厂商在与微软利益博弈中的第二种选择,但却肯定不是来自于用户主观意愿的驱使。因此,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用户在选购预装Linux的电脑后,卸载Linux重新安装盗版Windows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就曾表示,Linux PC的卸载率相当高,真正被使用的Linux PC可能不足5%。
这一方面是因为用户长期使用Windows养成的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确实也是因为桌面Linux发展比较缓慢。桌面Linux一直停留在OEM预装、行业应用及定制化等方面,在桌面的OA系统,尤其是Office领域,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大家都非常清楚,如何有效解决桌面办公问题将成为桌面Linux发展的关键。
可喜的是,微软的OOXML和Linux下的ODF在互操作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而中文文档自主标准UOF也可以很好地兼容ODF和OOXML,这为Linux Office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中标软也推出了藏文Office系统,并与东华大学一起举办了“中标普华藏文Office办公软件”培训班,这是对桌面Linux定制化道路的深入,也是扩大Linux桌面用户群的一次尝试。
桌面Linux的发展虽然随着开源应用的多元化而不断深入,但很多开源人士还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桌面Linux最终绝对不可能达到今天微软Windows的垄断水平,即使能达到今天Linux在服务器市场占到30%左右市场份额的水平,也将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此,在桌面Linux发展缓慢、前景仍旧不太明朗的情况下,更多开源业界人士将目光投入到一些新的领域,试图发掘一片新的蓝海。
移动开辟Linux蓝海
在去年的LinuxWorld大会上,摩托罗拉推出了Motomagx下一代Linux平台,宣称向全球发货的Linux手机已经达到了900万部,并预计在未来数年内,发货的手机中将有60%采用Linux平台,摩托罗拉此举率先将Linux从桌面迁移到了移动领域。紧接着,由Google、高通以及T-Mobile、HTC、摩托罗拉和其他公司组成的开放手机联盟(OHA,Open Handset Alliance)宣布开发了首个为移动终端打造的真正开放和完整的Android平台。
可以说,Android平台的推出,引爆了人们对于在移动设备上开发和使用开源软件的热情。今年以来,随着Intel低功耗Atom的问世,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小电脑”(易PC、UMPC、MID、Netbook等)的热潮。人们发现,很多日常的应用完全可以在“小电脑”上进行,而并不依赖于传统的PC或笔记本电脑。与传统的移动终端相比,新的移动计算平台MID、Netbook等迅速崛起。
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在最近指出,2013年全球移动网络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s,MID)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而该市场将由Linux操作系统主导。ABI Research认为,MID市场将是第一个真正让所有移动操作系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平台,这就摆脱了智能手机市场所存在的历史包袱,使Linux操作系统得以取得大部份的市场占有率,这无疑为Linux在移动设备下的应用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小电脑”的兴起,还拉动了软件领域的一场革新,在这个领域,开源软件成为了新的主角。桌面Linux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用户长期养成的使用习惯,这不仅包括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依赖,也存在对Windows上应用软件的依赖。而“小电脑”定位于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和便携的办公应用环境,在这个层面上,Linux就成为了Windows很好的替代品,因为其消除了用户的使用习惯,终端用户并不需要感受操作系统的差异,甚至都不需要感觉到操作系统的存在,用户只需要在这个平台上享受丰富的应用。
此外,Linux开源的特性在“小电脑”上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优势,丰富的应用是“小电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Linux正是这些应用诞生的温床,开发人员能更好地基于这个开放的平台构建各种不同的应用。
移动计算将成为Linux的突破点,这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共识。一些激进的开源社区人士更是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Linux在传统的服务器和桌面领域已经达到了饱和,尤其是在桌面市场,Linux想要有爆炸性的增长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在移动设备市场则不同了,由于这个市场还不够成熟,Linux很有爆炸性增长的可能。尤其是随着新的移动设备的兴起,Linux展现出了定制性强的优势,坊间就流传MID第三代将弃用Windows,而完全投入开源的怀抱。”
当Intel展开Moblin计划的时候,就在亚太区与中科红旗合作推出了专门针对MID平台的Midinux操作系统,作为一家传统的Linux操作系统厂商,中科红旗相关人士表示,随着MID业务的开展,今年在Midinux操作系统的收入将有望超过服务器和桌面端的收入,由此我们也能看出移动计算对传统桌面Linux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机遇。
当然,移动计算的发展不仅为平台厂商开辟一片新蓝海,一些传统的应用软件厂商,也纷纷嗅到了MID巨大的市场价值,将触角伸向了这一全新的领域。国产Office办公软件厂商红旗2000就推出了RedOffice for MID。这款功能丰富的办公软件,将PC机上常用的办公软件平滑移植到了MID设备上,使用户感受到了移动办公的便捷。RedOffice for MID的推出吹响了传统软件厂商进军MID的号角。随后,腾讯也在今年的IDF大会上推出了QQ for MID。在这么一个全新的市场面前,软件厂商都在不断地调整策略,或将其“for PC”的软件平滑移植到MID上,或开发一些针对MID的新应用。
同时,伴随着众多“小电脑”的发展,闪存软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法国的Mandriva发布了自启动U盘、Ubuntu也推出了SD记忆卡,这些都将Linux操作系统预装进了闪存中,用户只需要插入U盘或SD卡,就能立即使用预装在其上的Linux操作系统及众多的开源应用软件。现在,闪存的容量不断增大、价格也不断下降,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便携电脑的不断发展,闪存将成为开源软件的新载体。
开源头上的“那片云”
移动领域是开源软件寻求突破的一个重点,而最近喧嚣尘上的“云计算”也蕴含着开源软件发展的巨大机遇。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业界争论不一,但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云计算是基于web的一种服务,它消除了用户在传统硬件、软件、专业技能方面的投资,可以完全脱离技术与部署中的复杂性而轻松获取,这与SaaS也有些异曲同工。
在今年Gartner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就认为,削减成本的压力将推动大多数软件服务提供商以某种方式采用开源软件的创新技术。在今后两年的时间里,90%的软件服务将以某种方式以开源软件为基础,软件服务提供商将在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的层面上使用开源软件以降低成本。开源软件一直提倡软件免费、以服务的形式付费,这从某种角度上说与SaaS是雷同的。
对于谁将成为“那片云”的问题,业界一致的观点就是云计算将架构在开源软件之上,并且大部分基础应用都将基于开源软件。因为大家都知道,作为集中式的服务平台,开放性永远是其关键要素之一,同时开源软件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也完全吻合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也正因如此,众多开源社区人士反而开始担忧云计算的兴起将给开源软件带来一场巨大的危机。因为互联应用不需要采用传统的方法发布软件,这就忽略了诸如GPL等开源软件许可证的要求——即修改者必须返回代码给社区。
而最终可能会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像Google这样的公司在互联网应用上利用了开源软件的优点,并将他们所做的任何修改当成了自己的财产。因为Google的商业模式不需要发布基于开源软件所做了修改后的软件,而只需要在此基础上提供web应用服务。从形式上看,Google的做法没有与开源许可证相抵触,但从实质上说,Google的确使用和修改了开源软件,并因此得利,但他们的确也没有向社区返回相应的代码。
因此,如果基于当前主流的开源许可证(GPL),在10年内,90%的软件都以服务的方式来运行,都采用Google的方式而不返回代码,那么开源软件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危机,这不仅将阻碍开源软件的创新,长久下去甚至会导致开源软件的消亡。
那么,是否云计算就是洪水猛兽,它的出现将让开源软件丧失生机呢?云计算的兴起,使开源软件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个危机是可以通过完善目前的开源许可,甚至出台一些新的开源协议来解决,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云计算为开源软件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开源成功或者赖以生存的几个关键要素,许可证鼓励对于开源软件的再发布、修改乃至发展其分支;一个体系结构要使程序能被作为组件在任何可能的地方重用,以及可以被扩展,这包括代码的重用和模块功能的重用;最重要的一点是低门槛,不仅用户可以轻松使用,对于开发人员,能在此平台上轻松地修改与分享代码。
云计算作为一个可以基于开源软件的平台,可能并不开源,但这并不妨碍其具有开放性,或者说该平台可以作为一个可重用的组件存在。开源倡导代码的可重用,云计算提倡的是服务的可重用性。比如Google Maps并不开源,但是其足够开放,以至于其成为了整整一代新应用的关键组件,programmableweb.com上的一个总结显示,Google Maps支持了差不多90%的地图mashup,从这点上看,云计算完全能够延伸开源软件的应用,只是将代码封装成了模块,或者是一个子系统。
开源的成功来自于用户的开发和使用的低门槛,而云计算的发展必将带来大规模的开源应用及部署,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源软件进入的门槛,也活跃了开源社区的二次开发及应用推广。同时,云计算的平台可能会是私有的,但其上运行的软件可以有商业软件与开源软件的选择,来自Rightscale的Eicken甚至认定云计算平台上的所有软件都将是开源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私有软件许可证没有支持云计算部署的方式。
尽管开源协议不能防止云计算提供者的封锁,但至少允许开发人员在云计算中部署开源软件,而且,随着云计算平台的发展,也将带动更多新的开源软件及应用的产生。最近,雅虎、Intel和惠普就宣布结成了一个研究联盟,共同创建一项名为“测试平台”的云计算研究项目,以推进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云计算概念的不断清晰,各大厂商在此领域将会加大投入,势必将会有更多优秀的开源项目诞生; 同时也将会活跃目前的开源项目,在应用广泛展开的时候,使其焕发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