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L撤离中国并非单纯地因为金融危机,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向比特网(Chinabyte)表示,因为中西市场环境的差异,在中国8年,AOL并没有把自己所擅长的发挥出来。
比特网(Chinabyte)2009年3月11日报道(唐宏梅) 3月10日上午,AOL中国员工已收到裁员以及公司解散的邮件,就在今天上午,AOL对外公布了这一消息,并称其在中国的业务由此撤消。
业内有将其在中国的退败归因于当前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然而,比特网(Chinabyte)从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那得到的分析是,8年来,AOL在中国一直没有找到感觉,如果再放大范围来看,在美国做得很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却表现平平。姜奇平认为,中西方市场的差异是导致AOL退败中国的基本原因,而深入分析会发现,AOL一直没有把自己所擅长的在中国市场发挥出来。
AOL模式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借鉴
事实上,AOL的诸多业务模式在中国市场有着很多的跟进与超越者。从最早的瀛海威学习AOL的接入模式,到后来国内兴起的论坛模式都是走的AOL之路,以及对于门户模式进入时机的选择,姜奇平认为,AOL做门户模式时进入晚了,他向比特网(Chinabyte)分析,“AOL是东西虽好,但没有移植成功。”
相对封闭的AOL
而支撑AOL主营模式的付费用户模式,对于中国还并不是那样受用。姜奇平认为,付费用户的模式适合美国经济收入很高的市场环境,而在中国市场,平台免费,对增至服务收费则是为业界所认可并接受的做法。
合作伙伴战略失策
另一方面,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方面,姜奇平认为AOL在中国的合作伙伴策略是有待商榷的。2001年6月初,AOL与联想对外宣布合作,双方各投资1亿美金,成立合资公司,大做互联网。在姜奇平看来,联想是PC制造企业,AOL与之结盟做互联网本身就是找错了合作伙伴。
目前,AOL退出中国市场已经对外发布,对员工的赔偿也有了具体方案,姜奇平认为其在金融危机下需要收缩战线,这对于其他在华的外资互联网公司并不会有太大影响,AOL本身在中国的地位早就边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