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软件与服务频道消息: 2020年的春节注定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发端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借助春节的人流迅速在中国蔓延,很快演变为一场全国性的疫情,让原本该走亲访友、其乐融融的合家欢,变成了困守家中、相对无语的被迫隔离。截至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已经超过6万人(截止2月14日零点,确诊感染者63935人),我们仍然处于与新冠肺炎战斗的关键时期。
这种日子很多人不陌生,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让不少人记忆犹新。与今天的情形相似,当年的“非典”也是一场波及全国的呼吸道感染疫情,一直持续了近6个月才得以结束。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疫情大爆发更是屡见不鲜,鼠疫、流感、天花、埃博拉病毒等等,曾一次又一次向人类发起攻击,瘟疫和人类一直是如影随形。
但正如专家所言,人类从来没有被瘟疫击败过,现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同样坚信这一点。因内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医疗水平、科技更为发达的现代社会,更为先进的医疗手段、药物使得我们在与疫情的抗争中拥有更多也更为有效的手段;我们国家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非典”过后,我国公共医疗设施、医疗水平、对抗传染疾病的能力迅速提升。同时,过往与疫情的战斗中我们积累各种经验,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时间,以及众志成城的决心和共同的行动。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之下全国上下一起动员,科技行业也不例外。实际上,今天的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为抗击疫情做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在疫情的统计和监控上,IT系统可以发挥出关键作用,让中央可以实时掌握疫情的最新动态;透过一些大数据平台(比如百度地图大数据)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武汉春节外出人口有多少、都流向了何方?这些都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在病情的诊断上医护人员也越来越离不开IT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比如,CT片也是新冠肺炎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而AI的应用能够快速给出诊断报告,排查筛选“高度疑似肺炎患者”,减少患者的排队时间和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大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诊断效率。又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终确诊要靠病毒核酸检测,目前只能检测到病毒基因的局部。由于病毒存在变异的可能性,这种方法就可能出现漏检的情况,业界研发的全基因组检测分析平台不仅有效防止漏检,还能将需数小时的全基因分析流程减少到半小时。
除了以我们的专业能力为疫情的监控和疾病的诊断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外,科技企业也和很多其他行业的同仁一样,为抗击新冠疫情出钱出力。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新建,众多IT厂商等纷纷送来了急需的各种IT设备和系统,还有更多的科技企业为抗击疫情提供了资金和各种支持服务,更多不少IT人员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疫情第一线......
围绕着疫情的战斗,科技人都在尽力与时间赛跑,每一天、每一刻,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值得铭记。为了纪念这段特别的日子,为了感谢科技人的辛苦付出,我们特别推出了“科技战瘟疫10讲”,从人类与瘟疫的抗争史到科技如何助力疾病的诊断、到科技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疫情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无论眼下疫情形势如何严峻,我们始终坚信这一切终将过去,只要我们众志成城,一定会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希望这一切很快会过去,也相信很快会过去。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OpenAI和微软宣布签署一项非约束性谅解备忘录,修订双方合作关系。随着两家公司在AI市场竞争客户并寻求新的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其关系日趋复杂。该协议涉及OpenAI从非营利组织向营利实体的重组计划,需要微软这一最大投资者的批准。双方表示将积极制定最终合同条款,共同致力于为所有人提供最佳AI工具。
中山大学团队针对OpenAI O1等长思考推理模型存在的"长度不和谐"问题,提出了O1-Pruner优化方法。该方法通过长度-和谐奖励机制和强化学习训练,成功将模型推理长度缩短30-40%,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准确率,显著降低了推理时间和计算成本,为高效AI推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技企业发布了名为R1的人形机器人,直接对标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产品。这款新型机器人代表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最新突破,展现出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R1机器人的推出标志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海AI实验室研究团队深入调查了12种先进视觉语言模型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真实表现,发现这些AI系统经常在缺乏真实视觉理解的情况下生成看似合理的驾驶解释。通过DriveBench测试平台的全面评估,研究揭示了现有评估方法的重大缺陷,并为开发更可靠的AI驾驶系统提供了重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