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
开放性”声明,搅乱了人们的思路,议论纷纷,各种说法都有。
微软的“
开放性”声明,既是作给欧盟看的,也是出于市场运作的需要。对于这个“
开放性”声明,由于商业利益的关系,
微软的竞争对手(IBM和甲骨文)仍然不“满足”,(通过欧盟互操作性委员会)表示:“还要看看(
微软)持久(lasting)的改变(行动)”。欧盟官员说:“
微软的这一声明并不能应付(address)两个正在进行中的调查的任何一个”,“我们还要核实(verify)在实际上是否能够执行”。
美国红帽(Red Hat)是
微软的“对头”,对
微软这一声明持有某些“理性的怀疑”(“healthy dose of skepticism”),并不满意,比如:
1、既然
微软要搞“
开放”,为何不接受已有的国际标准ODF?
2、
微软宣称的专利使用许可协议仍然“放不开”手脚。
3、
微软承诺不起诉开源软件开发者,为何又要加以限制(不得用于商业目的)?
今年以来,
微软确实有点”倒霉“,股票下跌了21%。2月21日,回升了一些,每股上涨了5美分,达到28.27美元一股。国外媒体对
微软“
开放性”声明,一般的反应是正面的。
微软的这一举措确实要比以往迈出的“步子”大多了。我们看问题,包括看人,都要“历史地看”,不能把人一棍子打死(就是说,把人 “看死”了)。想想过去,
微软确实很“可气”,老是与Linux自由软件“作对”。早在1998年10月31日,
微软在所谓“Halloween memo”内部文件中就把开源软件视为“主要威胁”,建议用通讯协议“私有化”来阻止开源软件的扩张。这就是说,
微软要把通讯协议“捂”(“封闭”)起来,叫你(开源软件)“不得入内”。此“招儿”很灵验,整治了开源软件整整十年,让它不得完全翻身。在此十年期间内,
微软高层官员不断发出“威胁”,吓唬、羞辱开源人士,什么“Linux就像失败的.doc公司”(Craig Mundie)、什么“GPL就像Pac-Man-Like”(Bill Gates)、什么“Linux是癌症”(Steve Ballmer),大搞“Get the Facts”宣传,但是,到了2005年夏天,
微软内部出现了一点“转机”,Steve Ballmer说“我们不想与Linux的哲学争辩,只是把它(Linux)当作一个软件产品对待”。2006年6月,
微软开通“CodePlex”(共享源代码网站)。2007年10月,
微软的两个软件使用许可证得到OSI的正式批准,成为经过OSI认证的“开源使用许可证”。最后,今年2月21日,
微软CEO终于出来说:“我们的目标是,使我们的产品更加
开放,共享更多的技术信息,以便为整个产业的客户和开发者提供更多的互操作性、机会和可选择性”。
微软不是“软件小作坊”,说话可以“不算数”。十年来,我们是亲眼看着
微软是在不断
变化的。我们可以对
微软的新一代高层领导班子寄予希望,经过共同努力,力求改变当今整个世界的软件格局。长期“对骂”,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