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软件频道微软双城计:“s+s”战略

微软双城计:“s+s”战略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微软“S+S”战略的推出,意味着微软既没有单纯执著于IBM等公司的SOA路径,也没有冷落Saleforce.com的SaaS模式,而是希望在两条道路中都分得一杯羹。

作者:杨慧萍 2008年1月11日

关键字: 微软 S+S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微软“S+S”战略的推出,意味着微软既没有单纯执著于IBM等公司的SOA路径,也没有冷落Saleforce.com的SaaS模式,而是希望在两条道路中都分得一杯羹。

  文/杨慧萍

  在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石化)副总工程师吴正宏看来,服务导向架构(SOA)与软件服务(SaaS)会是未来IT应用的必然趋势,只不过,目前对于中石化这样有着60万名员工、年IT投入10几个亿人民币的企业而言,IT决策需要慎之又慎。跟踪观望,小范围部署试验,是中石化的选择。

  与中石化相反,众多在淘宝网上注册的江浙中小企业却似乎对SaaS抱有更多的好感,并有部分企业开始尝试这一应用。

  微软公司(Microsoft)显然也把握到了企业的这一应用趋势。日前,微软技术大会(Tech Ed 2007)上,微软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EO)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首次向中国用户宣讲“动态IT”,并提出了微软“软件+服务”(Software+Service,S+S)概念。尽管其概念中,作为前一“S”,软件实现以及辅佐该概念的SOA架构,实际上已经早于2007年11月初于华盛顿州雷蒙德市(Redmond)发布,并被微软公司称为奥斯陆计划(Oslu)。

  此后不久,也即2007年12月12日,微软院士、微软CTO办公室成员唐纳德·弗格森(Donald Ferguson)、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CTO)李志霄博士面向1000多名中国用户和开发者,详细展示了微软的“S+S”计划,以及微软SOA未来的愿景路线图。

  可以清楚看出,微软“S+S”战略的推出,意味着微软既没有执著于国际商业机器(IBM)公司等的SOA路径,也没有冷落Salesforce.com等的SaaS模式,而是希望在两条道路中都分得一杯羹。既保持现有的收入,又能在未来的主流应用上,“插上一脚”。这是微软一个意味深长,却又雄心勃勃的战略布局。

  用刚刚上任不久的微软大中国区企业及合作伙伴事业部总经理孙建东的话说,就目前而言,软件应用上,微软推出了全新的SOA架构;服务上,微软也开始重点推SaaS在线应用模式。

  “S+S”战略

  于2007年1月加盟微软的弗格森,自称当年在纽约上大学时,被同学们戏称为“沉默的丹”,但实际上,出生于波士顿的他,显然很健谈,对SOA和SaaS更是娓娓道来。

  而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和好奇的是,唐纳德·弗格森的背景——曾任IBM院士,并担任IBM软件集团首席架构师;主导了IBM WebSphere、Tivoli、DB2、Rational、Lotus产品线的开发,素有“WebSphere之父”之称;还曾是IBM软件集团体系架构委员会主席,关注产品整合、产品关联创新和新兴技术。也就是说,IBM目前主打的SOA架构,应该也出自弗格森之手。

  竞争对手此等实力人物的加盟,显然让微软感到自得:这说明微软的吸引力。不过,弗格森的背景,加上目前微软的战略动向,不能不令人“浮想联翩”:微软是否在跟随IBM的SOA策略?IBM做了大量的市场培育工作,现在微软来了,还将IBM SOA的创始人拉至自己门下,似乎有“抄近道”之嫌。

  不过,微软为此叫屈。李志霄表示,SOA是高德纳公司(Garnter)上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概念,不同的软件企业对SOA做了不同的理解,有些企业把SOA解释为系列产品和应用的整合,有些则理解成一整套方法论。比如,IBM强调大型主机与关键应用的管理,甲骨文公司(Oracle)和思爱普软件系统有限公司(SAP)关注应用软件,而微软则关照软件开发者。

  不仅如此,微软还是SOA早期的推动者之一。3年多前,微软也曾对SOA多有宣扬。弗格森表示,在IBM其间,“我参与过的很多SOA的标准的制订过程,其实微软都在其中,所以微软和其它公司相比,如果不早的话,最起码也是同时进入SOA这个领域的。”一些统计数据显示,SOA的标准中,差不多50%的贡献来自微软。所以微软目前的SOA应用,显然也不能算是“摘桃子”,只是时机选择问题。

  在SOA架构的具体实现上,微软展示的蓝图,显然超越了目前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微软展示给用户的,除了企业服务总线(ESB),还推出了互联网服务总线(ISB),这是迄今为止最新的应用架构,当然微软也表示,某些关键技术节点,正在突破中。

  至于SaaS,好像自诞生之初就不受微软的欢迎,微软架构策略总监约翰·德瓦道斯(John Devadoss)就曾质疑说,SaaS单纯依靠服务的模式是不合时宜的,“我们并不是活在‘一个尺码全适用’的世界里。”

  几年以来,微软一直在针对“S+S”进行研究和思索,发现在实际当中,用户并不是只需要软件或者只需要服务,而往往是对两者都有欲罢不能的需求,因此S+S的核心要义在于,并不是“软件”或“服务”,而是“软件”和“服务”——你不必在软件和服务当中选择,你可以也应该两者兼备。软件与服务在“S+S”中扮演了互补的角色。

  “对于一家年销售上千亿的企业,就目前而言,他可能为了节省几千万的IT开支,而将企业的命运交付给一家IT托管厂商吗?”孙建东反问。

  把核心业务运营系统放到托管商那里?确实,对中石化而言,目前提出这样的建议简直可以用“疯狂和可怕”来形容。而且,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企业,在安全、技术标准、法律规避上没有完善之前,根本不作考虑。“但是未来10年,这个应用应该会发生的。”吴正宏表示。

  实际上,中石化对于技术投入从不吝啬。2000年在美国上市的时候,当时国内还没有开始实行操作系统的正版化,但是中石化却花费几千万购买了微软的正版操作系统,是有钱烧得慌吗?当然不是,为了业务的安全运营,也避免跟微软公司之间可能产生的诉讼麻烦。

  因此,李志宵预测,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大型企业显然还会选择定制软件的模式,非主流应用才会使用在线服务模式。而对于广大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在线模式的显然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更快速部署。“我们需要考虑企业本身的差异化。企业要成功一定要实行差异化策略。而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希望能够实现对影响核心业务运营的IT系统。”李表示。

  至于“S+S”模式的结算模式,弗格森表示公司市场部门正在计划中,可以想像的会是一种购买许可证与其他模式结合的“复合模式”。李志宵则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来直接表明微软的立场。

  与对手的区别

  李志霄表示,web2.0是由社区的用户体验带来的经济效益;SaaS是一个服务或者是软件的交付方式,SOA则是服务的组成和聚合方式。

  显然,就字面意义而言,微软的“S+S”架构下的SOA与SaaS与其他厂商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内涵和实际应用却相去甚远。

  微软院士弗格森表示,微软SOA与其他厂商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提供应用或者是进行用户编程的平台。事实上,微软‘S+S’战略是第一次提供这样的平台,而且这个平台在一些领域是有很好的应用。”也就是说,假如企业使用微软的SOA,企业自身的团队,就可以通过.net平台开发的应用服 务平台部署应用。

  而微软实现的架构,除了企业总线(ESB),还有互联网服务总线(ISB),这样可以使人们有更好的合作。该部署模式,打破了企业防火墙内跟防火墙之外的,线下与线上,传统软件定制模式和在线租赁模式的界限。“在业内是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弗格森强调,“微软是首家符合的平台,真正的提供软件加服务的策略。”

  “目前我还想不出来有什么样其他的公司能够提出ISB的具体服务。”弗格森分析道,“目前市场供应者中,可能雅虎公司(Yahoo)有这个方面的尝试,但是他们在整体方面来讲,就连接性、数据的转换、身份认证所有这一块他们还没有能够做到有很好的解决方案。ISB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至于Salesforce等SaaS供应商,也在推出在线应用的开发工具现象,弗格森认为,SOA最大的痛苦就是边界的模糊性,如果纯粹从网络上面抓,企业里面的软件怎么样联动,就会产生边界的模糊性。所以需要使用开发工具,但是编程人习惯使用目前熟悉的工具,假如强迫其使用Salesforce工具,开发人员的生产力不一定能提高。“你不能够一下子让开发人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中间,不能强迫现有开发人员硬去适应新的环境。另外一个问题你得问一下自己,和Salesforce相比较哪个最终容易实现、容易成功。”弗格森表示,目前.net在全世界已经超过以百万计的软件开发者,平台显然更具成熟性,也可以共享更多的开发经验,用户的成功系数更高。

  而与谷歌公司(Google)等新型网络服务厂商相比,李志霄表示,微软的“S+S”模式其实注重的是平台,而不是具体的一些应用,他举了Office的例子,许多用户喜欢使用,倒不是因为Office的邮件系统是最好的,或者Word是最好的,而是一个整合的平台使用户比较容易操作。

  实现“S+S”战略的全线产品,或者说整合优势依然是微软的一记“杀手锏”。孙建东表示:几乎每一个SOA所需要的层面,微软都会有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当然微软并不反对用户在各个应用环节部署其他供应商的产品。

  从微软的“S+S”的对象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微软将这一策略分成了两大类4小类:第一大类前端展现层包括桌面客户端(代表作为Vista、Office)、智能/移动终端(代表作为Windows Mobile、XBox360、Surface、Zune)。第二大类后端数据模块包括云端服务(代表作为Windows Live平台、Exchange Online)、企业后端(即作为企业服务总线的Biztalk)。

  支撑微软SOA架构的核心是Biztalk。Biztalk作为一个中间件,它的特点在于,实现异构系统里的互联互通,提供大量通信协议的适配器。微软于2000年推出该产品,到了2006年, Biztalk作为企业服务总线的功能实现,同时向互联网扩张,演化出ISB。

  当然,微软强调,Biztalk的使用,一定要建立在.net上。原因是Biztalk是个数据交换,它需要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通信平台和工作流引擎,还要展现给用户。“所以我们把Biztalk加.net,我们叫做‘左勾拳’、‘右勾拳’。”李志宵表示。

  部署建议

  微软院士唐纳德·弗格森表示:中国在SOA的创新上大有可为。中国是全球的制造中心,制造业有海量的信息要跟踪。目前微软基于制造业、支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数据交换平台,就是面向中国而设计的一个平台。

  成功的SOA需要方法论。孙建东表示,微软的方法论跟其他公司的方法论不一样,有些SOA厂商提出两条实施路径,一个就是由上到下,一个是由下到上;而微软取的是一条中间道路——“中间到外层”或者叫“循序渐进”的方法。

  一个企业里边,少的可能有10个、100个流程,多可能有数千个流程。目前常见的地一种思路是,要求企业把所有的流程SOA化,但是IT项目实施的周期和流程自身的变动性促使这个模式很难推进;而从一个项目开始的模式,最后却很有可能建立起一个个孤岛式的实施,缺乏通盘的概念。

  李志宵建议,企业的SOA实施,应该首先从一个核心部门做起;然后利用非常成熟的数据交换、非常成熟的通信平台再作拓展。通过核心部门项目的成绩,让企业决策者看到向外扩展的必要。

  当然,从核心系统开始实施SOA的应用看起来相对大胆。但是从一个小流程开始,似乎是许多企业和机构的首选。上海交大的SOA应用,一开始,并不是学校里的所有流程都SOA化;而是先把新生入学这个流程SOA化,之后推广到选课系统,再然后是收费、退学系统等等。李志宵认为,如此一来,第一,企业的这些工程不会一下子铺得非常大;第二,每个流程改造不需要太多时间;第三,重复吸收之前的经验。SOA的部署,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作,慢慢地把整个企业的流程演变成一个SOA架构。

  微软SOA的推广模式,显然也不同于IBM等厂商。跟企业资源规划(ERP)等其他企业应用软件一样,走的依然是依靠各类独立软件开发商(ISV)和合作伙伴路径。孙建东宣扬,微软推出SOA的目的,就是提供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开发和实施平台,“让SOA走下神坛”。

  鲍尔默在微软技术大会上提出,微软要帮助企业打破“70%的IT费用花在维护,只有30%的费用花在新的解决方案和新项目上”的局面,实现目前预算的小部分用于维护,更大部分的预算能用于新的应用。“S+S”战略,显然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