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Keith在德芙眼中代表了硅谷很典型的一批人:理想主义,连续创业,永远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激情与对现有条条框框的不满。作为Mike Arrington的朋友,作为和Youtube创始人, Twitter创始人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批硅谷中流砥柱,我们和他一起聊中国,聊硅谷,聊他眼中的现实与理想。希望这里可以转述Keith智慧与愿景,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位在硅谷的社会学家充满故事的历险记。just.me在4月底同时在包括中国的16个国家App Store上线,
36氪: 很多在中国的读者知道你是因为你是TechCrunch的联合创始人。你能和我们说你在Techcrunch的5年里,将其从一个普通科技博客打造成一个科技媒体帝国,都有什么失败/与成功的经验么?
Keith: 许多人其实不知道Techcrunch刚开始其实是每周末Mike家后院的一个大Party,这其实是最有意思的部分。起初Mike有自己的Blog,每周六都会召集一帮狐朋狗友在家里开Party, 我就是那个负责烧烤的人。刚开始只有10来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参加,Chad Hurley(Youtube创始人)在, Dick Costolo (Twitter CEO)也在。我们一边吃烧烤一边聊硅谷的产品,聊人生,聊梦想,都是geek们喜爱的话题。Mike会把这些在用Blog的形式整理出来。后来参加Party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了40个人,120个人。当我们Party了6、7次以后,参加人数已经有了1000多人!! Mike家原本非常大的后院已经无法容纳了,我作为负责烧烤的人,基本上Party全程除了烧烤完全无法做其他东西... 之后我们就有了要把Mike的Blog作为硅谷梦想家的传话筒的想法,于是有了TechCrunch。TechCrunch的成功主要归结于Web 2.0的飞速发展吧,在无数产品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颠覆世界时代里,人们怎么能知道最新最有破坏性的想法,这个就是我们想传达的东西。Techcrunch就成了这些产品作为新闻领域很好的载体。
36氪:在这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特别后悔的?
Keith:有一件事我们非常后悔,就是没有做CrunchPad.我们甚至连原型都做好了,比ipad问世远远早了12个月。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纸媒已经没有未来,内容需要有新的物理载体,这个东西应该轻、薄且功能强大。如果我们当时把CrunchPad坚持下来,估计现在的平板市场可能会大不一样。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再新加坡的生产商,一个印度人,剽窃了我们的设计。结果计划搁置,耗费了我们大量精力去打这场跨国官司,之后iPad问世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CrunchPad 原型图片:
36氪:其实你履历上有一个很特别的经历,就是其实你是世界第一家连锁网吧 CYBERIA(internet cafe)的创始人。很多中国读者其实并不知道这个,虽然“网吧” 陪伴了好一代人的成长。中国现在在一些偏远的地方,网吧也是孩子们接触互联网的唯一途径。所以说早期的网吧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游戏爱好者。你觉得和现在虚拟社交网络相比,当年的网吧是不是为你带来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Keith: 虚拟的社交网络应该是人们社交活动工具箱(toolkit)的一种工具而已,无法从任何方面取代线下的社交。甚至面对面的conference call也没有面对面的直接交流50%的效果。一个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是让人们所期待的交流方式更加便利 ( facilitate what the user already wants to do),而不是开创了某一种全新的,用户感到陌生且不舒服的社交方式并且大肆宣扬。线上的社交活动永远都应该回归本质,回归到人们觉得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 iPhone成功的很大一点就是其“back to basic”,滑动手势连不会说话的婴儿或者从来不用电脑的老人都轻易上手。社交产品也是一样。 当年的CYBERIA确实让我认识了很多影响一生的人,譬如滚石乐队的Mick Jagger (滚石乐队主唱,是CYBERIA的投资人之一),譬如广告大亨Maurice Saatchi。
36氪:在CYBERA之前,你是EasyNet的创始人兼CTO,(注:EasyNet是英国第二大的ISP,现在是欧洲最大的DSL提供商)。这也是你第一个IPO。在CYBERA之后,你成立了RealNames (注:RealNames曾经是国际最大的关键词寻址服务商之一,也是目前关键词寻址技术国际标准主要研究者和推进者之一,而且是当年除了周鸿祎3721之外,唯一支持中文域名解析的公司), 在Realnames 之后是Santa Cluz Network 也是VoIP 公司。外加之后的TechCruch,所以这么看来 just.me是你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互联网用户产品,而且还是移动互联网。那么可以和我们谈谈你的产品灵感来自于哪里么?
Keith: 我大学学习的专业是社会学,所以很多时候对产品的设计的理念和许多技术背景的CEO不太一样。人的社交属性,不应该由诸如Facebook或者LinkedIn之类的独立平台所决定。人的网络和计算机网络其实本质是一样的,讲究的是“互联”(Internet),而Facebook或者LinkedIn这种独立社交平台,其实只是社交的局域网“Intranet”,这个是不符合人类社交属性的,因为社交属性本身就是应该是“互联”的。不能说你是Facebook员工,我是LinkedIn员工,我们的生活永远没有交集。真正的社交网络应该是“社交互联网”,但是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一直没有看见。社交网络在Facebook之后已经没有太大的创新,都是不断地产生不同类型的“社交局域网”,但是其本质和Facebook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社交互联网,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已经存在了,那就是人们的手机里上电话簿。不同的电信公司,给用户提供了两种服务1)个人的独立身份-电话号码 2)与其他人联络的途径。每个电信公司之间不存在通信壁垒,这种网络是互联的。所以手机是天然适合社交平台的载体,just.me想要做的就是这个。在手机上搭建一个不限制平台的社交中心:和Facebook不一样,你如果想发信息给A,just.me支持短信和邮件,无需要求A也在这个平台上,只要他的电话号码在你的手机里,你们就可以“互联”。这个就是我们所想要达到的“互联”的效果。另外人们的社交活动一般也分三个层次:公共的,小范围分享的,自己所有的 (public,shared,private)这也是just.me对每一个post的划分的隐私等级。现在大部分的社交网络,都还是broadcast形式的,虽然可能有群组和圈子的功能,但是你的群组和圈子一旦太多,是很难很好的划分的。我们对于分享的定义是:但凡受众>1,都是分享。所以你分享不应该局限于已定义的圈子,圈子是动态的,我们现在在做访谈,这两个小时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圈子,但是可能两小时以后我们“访谈”这个圈子就不存在了,但是只要我有Dovey的电话号码,我无时无刻都可以和你再次成立一个二人分享的圈子。 just.me的设计理念就是,如何将人们从这些不同的社交局域网中解脱出来,怎么样能做一个兼顾私密空间和公众视野的平台。而移动平台也是我们不二的选择,不是因为其他,只以为我们手机里的电话号码簿,就承载了我们所有的社交网络。
36氪:在之前很多的场合里, 你都反复强调了just.me不是一个“社交网络” ,而是一个“社交通讯服务”。请问你是怎么定义这个社交通讯服务的?
Keith: 我觉得社交网络已经是一个很旧的概念了,正如我前面所说,无数的社交局域网没有给社交网络带来任何新的质变。当我们都用的是PC的时候,我们需要坐在电脑前面,依靠某一个软件或者独立的平台来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但是手机完全没有这个束缚,我们有电话号码,那个就是我们的身份,在我们的口袋里就有了我们全部的社交网络,我们不用再加入某个“俱乐部”去和别人交流互动。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定义是,为了让社交的行为变得更加便利,那么这个行为可以是语音、短信或者邮件。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的,我如果要和Dovey互动,在Facebook的年代是这样的情形:我告诉Dovey,赶紧注册Facebook账号,让后加我为好友,我们互相是好友之后就可以通讯了,这里对于Dovey来说至少一共有三步:1)被告知要加入Facebook 2)建立Facebook账户 3)加Keith为好友。但是如果我使用的是just.me, 对于Dovey来说,是零步:Dovey不需要下载just.me,我只要有Dovey的电话号码,我就可以通过Just.me给你发语音,邮件,图片,任何形式的内容。
36氪:那么Keith,这个和短信有什么区别? 或者说我可以把它看成这是一个升级版本的超能短信?
Keith:just.me的另外一个使命,我在前面没有提到,那就是要帮助人们管理记忆。我经常遇到一个很困扰的问题,就是我和我妻子经常短信交流很多问题,但是某一天我往回寻找某一些信息,譬如某一家餐厅的地址,搜索非常困难。或者我们很难从过往短信对话中,截取某一段,继续新的讨论。 just.me一个重要功能,在现阶段版本我们还没有实现,就是记忆搜索分类功能。但凡是你通过just.me发的邮件、照片、短信,一切东西,都在just.me的云端,另外just.me支持通过任何形式的内容回复任何形式,就是说如果我的朋友Simon发了一张Rolling演唱会的图片,他坐在前场。我正好坐在后场,我可以发一张后场的图片来回复这个post,其实这才是最本质的沟通方式。为什么社交的形式要局限于“赞”和“评论”? 社交形式应该是不被局限的。当一场演唱会下来,我们可能已经可以通过照片回复,建立起来了一个演唱会的相册,对于just.me来说,这次的演唱会相册已经被记录在了云端,这个是所有贡献了相片或者参与回复的记忆。若干年之后我在just.me上搜索“Rolling Stone”,我便可以看到这个大家一起分享出来的相册。其他短信和邮件也是同样的道理,譬如我某一个用just.me和我妻子发邮件,说发现了一家特别好吃的意大利菜馆。日后我忘记了这个菜馆的地址,我可以搜索我过往于她的通信记录,找到原来的对话内容。用户刚开始使用just.me可能没有发现“管理记忆”的效果,但是如果你频繁使用1个月以后,你回头翻阅的history按钮,可以看到那么多丰富和有趣的记忆,都是因为你将所有信息发送的出发点,设置在了just.me这里。
36氪:Keith你似乎非常反对现在社交网络的“targeting”,譬如精准广告投放或者个性化体验。你其实是反对targeting的。如果没有用户行为数据的精准定位,just.me对广告商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这个怎么破?
Keith:咱们来举个例子。譬如下周你要生日了,你男朋友准备给你买礼物。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你男朋友按照他的猜想给你挑的礼物,其实你非常不喜欢?
36氪:确实有那么些时候... 而且不喜欢还不好说,毕竟别人花了心思准备的..
Keith: 这个“猜”的过程,就是初级的targeting。那么你男朋友可能聪明一点,去偷偷翻阅你的信用卡账单,看你看过那些购物网站,看你买过哪些包包。譬如他发现你最近非常喜欢黄色的包,那么根据这个他可能推断,你还是会喜欢类似黄色的包,于是很有信心地给你买了一个,觉得你会喜欢。可是人的喜好变化的很快,你已经有了黄色的包,为什么还要黄色的? 可能你现在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粉红色的,或者绿色的。 所以他还是没有买到你喜欢的。这个就是每个拥有大量用户行为数据或者交易数据的公司在做的事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未来的行为。但是这个还是只是有一定根据的“推测”。那么你男朋友如果想要买到你最喜欢的东西,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直接问你,just ask。当然这样可能没有那么浪漫,但是这个是最有效,准确度最高,知道你真实喜好的方法。这个也是just.me 在广告投放这块的策略,我们会允许用户对他们喜爱的品牌声明关系 ( allow the user to declare a relationship to brands they love),这个关系的声明就是这个品牌的电话,在这个用户的电话号码簿里。可能不是品牌的真正的客服电话,我们这块希望以后是对每个用户有一自己的品牌QR库,只有在这个QR库的品牌,才能通过just.me发放信息。这个和现在的邮件营销形式比较类似。现阶段我们还没有过多考虑广告商的问题,好的产品应该是越少商业元素越好,没有人喜欢一开始就被人卖了。
36氪:你在RealNames的日子,似乎和中国政府以及企业打过不少交道。众所周知大部分外来的IT企业在中国最终都败了,除了暴雪公司。 Keith你对于中国市场,有什么特别的部署么? 还有在中国的生意原则,你的理解是什么? 日后如果Just.me不幸被墙,你们有没有Plan B?
Keith: 中国对于我们在我们看来,至少现阶段,从来不会是一个营业额的重要贡献方(revenue source),应用付费对于很多中国用户来说,还不是一个特别能接受的形式。所以中国对于我们来说更多是聚人气,攒用户,以及对东亚用户社交体验的一些研究,我们团队对Vine和WeChat都有很多研究,因为现阶段来说,这是两个离社交互联网走的最近的应用。在中国的生意原则我觉得很简单,苹果是我们的表率。我们应该尊重当地的游戏规则和敬畏当地的权利掌握者,因为一个国家的法规和法制,不应该有一个外来者去破坏或者尝试改变。外来者应该去适用和接纳。如果中国政府有任何顾虑,我们很乐意去沟通和交流。我们永远都有Plan B,但是我希望我们永远都不会有。
36氪:Keith咱们也聊了这么多了,最后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的用户希望了解你,了解just.me,他们应该去哪呢? 还有对于36氪,作为Techcrunch的联合创始人,你对我们有什么建议么?
Keith: 我会建议他们去下载我们的应用,我们的应用现在在全球16个国家的app store里都可以下载。如果他们有任何的问题,可以发邮件到 support@just.me,我们很乐意解答任何的用户问题。为了方便中国用户,很快我们会加入新浪微博和微信登陆方式。对于36氪,我觉得你们很多事情都走在正轨上。下一步应该是如何作为一个跨太平洋的桥梁,帮助更多如just.me的公司认识中国市场,以及帮助中国的用户的了解我们。
作者简介:德芙,女,36氪驻硅谷记者,差点儿 90后。对自己预期曾经是可罗可御,现实却是可宅可Geek。关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Web Analytic 以及 Lean Startup/Lean VC等领域。希望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分析,能有更多干货贡献给大家,有更多的朋友一起讨论。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