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软件频道产业观察泅渡者—他们在2012 年渡过困难

泅渡者—他们在2012 年渡过困难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能协作,会分享的好笔记——轻笔记。这款能够随时随地记录、收藏、分享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当需要时可以方便搜索的笔记产品,已经拥有了超过百万的用户。

作者:刘龙静 来源:《职场》 2012年12月21日

关键字: 轻笔记 应用软件 协作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陈昕烨:会做战略专家,不一定会做产品经理

2010 年陈昕烨还是知名外企令人艳羡的高管,2012 年他已经在艰苦的创业路上摸索了两年。创业两年,他的头发白了不少。这两年,也走了很多弯路,不过好在,他还是走出来了。

虽然陈昕烨的创业产品——轻笔记已经拥有了百万用户;虽然陈昕烨在创建轻笔记前,已经在惠普工作了11 年,从普通员工做起,做过技术、市场,最后辞职创业时,已经开始负责惠普中国电信行业的战略规划,直接向中国区副总裁汇报,但陈昕烨仍然感到,自己的创业准备得并不充分。

能协作,会分享的好笔记——轻笔记。这款能够随时随地记录、收藏、分享你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当需要时可以方便搜索的笔记产品,已经拥有了超过百万的用户。

目标明确,而不是摇摆不定

决定做轻笔记,是因为陈昕烨在之前工作中总是需要随时记录一些信息,除了文字的,还有语音和图片信息。但搜遍了APP,却没有发现一款适合的应用。市场的空缺和创业的梦想瞬间激发出了火花,陈昕烨决定自己做这样一个产品。于是找到两位同学一起,大家能力互补,陈昕烨是市场营销高手,有整体战略的把控能力,而他们强于技术,一个小创业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公司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招人,作为创业公司薪酬方面竞争力并不强,而创业者又是大跨界地投身互联网行业创业,陈昕烨看得上的人都不愿意来,最后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渠道才算找23 个人,成立了技术团队,开始把陈昕烨最初的想法做成产品。

刚开始由于陈昕烨各方面都不熟悉,开发人员经验也不足,最后到产品初步成型基本上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而这时也开始有天使投资人关注轻笔记。今年初,陈昕烨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不过中间也出现了一些波折。我们与投资商就产品到底针对个人还是针对小团队、小企业进行了很多沟通,左右摇摆了两次。陈昕烨说,目标的来回变化,导致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也让我们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大的目标一定要清晰,不能摇摆不定,否则就是做得越多错得越远。

要走得稳,而不仅是走得快

因为互联网的快速更新和迭代,在产品还没有占领绝大部分市场时,如果速度慢了,很容易就会被竞争对手超越。在惠普习惯于从战略层面考虑的陈昕烨,要求开发团队两周就要更新一次版本,这一度让开发团队的时间非常仓促,有时候是为了更新而更新。

有时到了第二个星期的中间,才很仓促地决定下一周要上什么样更新,甚至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更新是否是用户所需要的。而仓促的决定,可能成为将来又要重复走的弯路,让开发人员重新修改回来,大家会有许多怨言。

以前在惠普,我是做战略的。会有一种惯性思维,从大公司的角度,先想怎么布局什么战略。大公司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它的产品非常丰富,而且有一些现成的人员去推广,只要定好整体战略,这些事情都是轻车熟路。但小公司在意的是每一步走得是否扎实,要把每一步都做好。而大公司的战略,对小公司来说很虚幻。因为优秀的推广人才难觅,推广方式和大公司也有很大区别。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好在我们现在是一个互联网企业。优势就是,如果你的产品做得足够好,用户数能够快速地膨胀。互联网注重的是对产品本身的把控,把产品做好了,增长就是顺理成章了。

在,陈昕烨把战略问题先放下,开始亲自去做产品经理,天天用自己的产品工作,然后去网上看用户的反馈;亲自登录轻笔记的QQ 客服和用户直接沟通。通过这些对客户的直观认识,陈昕烨把更新频率改为了三周一次,并且亲自做更新计划。

每个更新计划拿出来之前,我都会先开两个会,第一个会是我写一个初步的模板,大家开一个简单的会,听取意见讨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用户是不是会认可。如果不认可,我们再回去想一想,再列得细一点,过几天再开一个会。大的方向定下来以后,我就一条一条地列举、思考功能该不该上。这样一来,基本上可以保证每一次更新对轻笔记都是一点进步和完善。

做决策,而不是陷入讨论的泥潭

过去在惠普,陈昕烨很少做决定,可能在大公司里,很少自己做决定,也害怕做大的决定。但是现在他每天都要做决定。

在创业公司,争论是一种很常见的状态,也是创业激情的一种体现。因为创造一个新产品的过程,本身就有无数的可能,没有人是绝对正确的,只有大家的思维一起碰撞,才会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没有节制地讨论,也会让创业公司效率低下,使团队内部结构变得松散。

陈昕烨说:经过我们的磨合,最后发现这样一个方式,可能会比较适合我们的创业。最开始我们有一个重大的改变,拿出来大家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就不必深入参与讨论了,只由一小圈人参加。最后再缩小到核心的四五个人做讨论。最后,大家表决也好,发表意见也好,再由我作为产品经理来做决策。

当然,确定由陈昕烨来做最后的决策者,本身也是经过磨合的结果。创业时我们其实挺没有经验的,一开始是股份平均分配。因为股权平均,从公司法的角度来说,权利也应该是平均的。但是实际操作中,这个方式方法不一定有效。所以最后大家决定,不管股份有多少,如果不能拿出一致决定的话,就由CEO来做这个决定。大家必须达成一致,假如决定被证明是错误的,不能再有抱怨。

作为最后的决策者,陈昕烨压力也很大:因为在公司内部,你很难什么事都去跟别人商量,最好在行业里有一个资深的导师,能够给你一些建议。比较幸运的是,我就有这样一位导师朋友,有时我会去跟他聊一聊。他会从一些方法论,和一些他的第一感受上给我一些建议。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