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行者

行者学院 转型私董会 科技行者专题报道 网红大战科技行者

知识库

知识库 安全导航

至顶网软件频道产业观察智能制造时代:机器虽能换人,人的力量依然重要

智能制造时代:机器虽能换人,人的力量依然重要

  • 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当下是追求自动化控制的年代,然而,是不是说实现了智能制造后,我国就不再需要人力资本优势了呢?其实,不管是智能制造,还是当下追寻的3.0数字化制造,对人才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机器可以换人不假,但未来一定是人与机器共同协作的平台。

来源:ZDNet软件频道【原创】 2015年6月4日

关键字: 互联网+高峰论坛 第七届中国云计算大会 焦点讨论 互联网+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6月4日下午,ZDNet至顶网承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高峰论坛”召开,即使到了分论坛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现场依然爆满。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工业工程研究所所长李鹏担任此环节的主持,嘉宾来自多个行业,他们是福田智科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副总经理李学明、京东集团大数据创新部总监邢志峰、元工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丁德宇、工业4.0协会会长、英普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清跃和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信息中心主任耿峰。

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临近,我国大量制造企业陷入了增长乏力的泥淖,中国介于15-59岁的人口数量自2010年开始下降,“用工荒”席卷主要经济区。而这也正是我国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原因所在,互联网+、智能制造也成为了破解制造业困境的破局术。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中国制造2025,或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都说明了当下是追求自动化控制的年代。然而,是不是说实现了智能制造后,我国就不再需要人力资本优势,企业的人力成本优势是否没有用武之地了?

对此,耿峰表示,不管是智能制造,还是当下追寻的3.0数字化制造,对人才的要求还是很高的。机器可以换人不假,但未来一定是人与机器共同协作的平台。工程师这样的高级人才,经过这些年长期生产实践中的工作,未来会发生更大的价值。

丁德宇指出,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看。首先,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劳力成本在整个产品中的成本比例的确在下降。第二个层面,我国正处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阶段,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二是产品的智能化和个性化,三是服务的转型升级。未来,为了实现产品设计和服务的个性化,制造企业会需要更多的人。个性化的产品需要个性化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同时,当制造企业的服务个性化以后,未来的服务需求和服务市场可能会和今天的智能产品一样,呈十倍、几十倍的增长,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未来,我国的人力成本优势未必会不存在。另外,从国家的角度,培养人才也要做转型,劳力虽然在减少,但工程师这样的高技术水平人员则要增加。

互联网+时代:更智慧的工厂,更智能的产品  

圆桌讨论:从左到右,依次为李鹏、邢志峰、丁德宇、汪清跃、李学明和耿峰

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中国制造业最开始依靠更多的是我国的人力成本,发展到现在,尤其是现在、在大谈智能制造的时候,是不是说智能制造就不需要人力成本的优势了呢?先请耿总帮我们介绍一下。

耿峰:感谢主持人给我发言的机会,我先抛砖。过去中国制造业能取得这么多辉煌,的确跟我们透支人口红利有很大关系,从这轮金融危机以来这种优势逐渐在缺失,尤其在沿海企业,内陆稍微好一点。现在用工难、用工慌非常明显,一个是招不到人,再一个招到人整体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的需求。刚才张总也讲过了一万块钱的焊工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很值钱,这的确是我们的优势,但实际上未来不管是智能制造,还是当下追寻的3.0数字化制造,对人要求还是很高的,机器可以换人不假,但未来一定是人跟机器共同协作的平台。工程师红利,这些人经过这些年长期生产实践中的工作,他们未来会发生更大的价值,尤其在这轮它的有时会一直保持的。

主持人:就是我们人口红利还会保持,只是说结构有了变化。丁总有什么意见?

丁德宇:我接着耿峰补充一下。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看,第一个劳力的成本优势,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劳力成本在整个产品中的成本比例在下降。另外一个因素在国家劳力成本这几年都是在20%左右的速度上升,所以说我们国家的生产的产品的劳力成本优势很快可能就没了,我觉得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正视这个现实,赶紧想招。第二个层面我们现在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其实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智能化,另外我们产品的个性化,还有服务的转型升级,也就是说未来在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和我们的服务这一块是需要增加人手的,这一块主体目前是人。制造业的工业自动化还没有说到服务自动化,这个很难,所以从我们国家来讲,我们的人力成本优势未必会不存在,那么这就需要企业在智能化的过程当中做好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另外从国家的人才培养,包括人才方面也要做转型,就说你要向劳力减少,工程师,更高的技术水平的人员要增加。这里我想补充一个例子,我们去德国西门子工厂考察的时候很有意思,这个工厂十年前是1200人,十年后还是1200人,产能是原来的十倍,但是人员的结构变化很大,原来主体是工人,现在主体是IT工程师和IE工程师,工人是小比例了,这就说明随着产业的变化首先是人才结构上的变化,再往下可能才是真正人员需求的减少。

主持人:劳动力成本增加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顺应这种方式并且加以应对。

丁德宇:劳力成本优势很快就不存在了,大家要正视这个事情,因为我记得上次我们开一个研讨会,说我们国家现在在劳力成本上的优势,在美国制造业回归以后,我们现在的有时在产品价格里头也就总共不超过10%,这一块很快就没了。但是我们总体人才的优势未必会没有。

主持人:您和耿峰观点是一致的,结构性的人口红利还是存在,但是技工上表现的会越来越淡,那么也就是我们在推行智能制造是一种方向了?

丁德宇:智能制造包括几个方面,一个是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再一个产品的智能化和个性化,再一个服务的转型升级。个性化的产品需要个性化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设计人员,我们的服务,个性化以后,未来的服务需求和服务市场可能会和今天的很多智能产品一样,可能会呈十倍几十倍的增长,这块需要大量的人力。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要问问福田汽车的朋友,11年我开始给北京奔驰做整体的精益体系,汽车生产四大工艺,前几个工序往往可以用机器代替的,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代替很好。总装工序就是需要人拼的,丰田、大众也是靠人拼的,把这问题推而广之,很多产业是适合推行智能制造大规模生产的,也有是个性化人用工的,甚至一些产品人操作有人的优势,机器操作有机器的优势,对于这样给什么意见呢?

李学明:对产品的规划工艺设计跟产品有关系,第二跟规模有关系。福田汽车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车企业,每年百万级的产能,四大工艺冲压生产,包括焊接的生产,还有涂装完全可以采用机器人,福田汽车也是前三个工序机器人的生产,总装工艺复杂,这里有人工,智能设备的融合。

再有在几个月之前到富士康,富士康在全国应该在大陆有接近150人的员工,为什么150万人,而且产能是不很低下呢?参观工厂以后深有感触,它的整个生产工艺是非常先进的,为什么这么短人呢?因为本身量比较大,在它的某些工序上,手机和平板生产,整个零部件生产贴片完全自动化,但是手机屏幕是人工贴上去的,是完全需要人工的。富士康规模非常大,小企业只有几百人,也是生产电子产品的,它的工序就非常低,规模比较小,产能比较小,跟产品和规模是有相关的原因。

主持人:我们有些可以推行智能制造的工序或者环节是可以进行智能制造的,对于有独特的特点,要结合它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我们也发现最近半年来有一个组织在智能制造领域特别活跃,就是工业4.0协会,今天也请到了工业4.0协会的会长有请汪清跃总就刚才问题分享他的想法。

汪清跃:非常高兴能够参与这个会议,跟大家有交流。驱动企业用机器换人有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在工序上工人操作过程当中质量不稳定,还有一种情况因为产业工人短缺,还有可能是工作场所或者工序不适合工人操作,比如危险的场所。另外一块机器换掉工人有成本优势,对企业来说产品成本一般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材料成本,还有一个是人工成本,第三个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很大一块来自于机器的折旧,当你用机器替换掉人的时候,你的制造费用短期内可能是上升的,因为折旧是往上增加的。产品的竞争除掉前端市场和营销能力,后端产品竞争才是真正的企业索要关注的,如果只是关注人工成本,那只是成本当中的一部分。

主持人:就是我们要长期站在产品生命周期角度看待成本和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

汪清跃:看成本要看全面一些,不能只看人工成本,也不能只看机器投入之后的制造费用的提升。

主持人:工业4.0我原来看过一本书讲到了工业4.0其中有几个智能化,最吸引我的谈到了产品的智能化,那么我所接触的企业往往在产品的研发,产品的设计上和国外差距比较大的,那么下一阶段我们可能面临智能产品的竞争,不仅是从智能制造系统,从产品设计阶段和国外有比较激烈的竞争了,对于这个问题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强化我们的产品设计,因为我们也了解到,京东也开始帮助企业进行产品阶段的辅导和设计。

邢志峰:我来自京东,特别高兴能够参加这个会议,跟大家分享我们的一些在工业4.0,包括“互联网+”的一些思考。

刚才主持人提到,包括刚才我听小米同行也谈到,小米痛苦在于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对产品的需求,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的把握,像小米这样的企业也会非常慎重。那么像京东而言的话,我们在前几年跟我们的很多手机行业生产伙伴推出了手机的计划,联合制造企业生产用户可能需要的或者说会感兴趣的手机,京东依托于自身的,有个比喻,我们会发现在传统企业而言获取数据是最难的,像京东这样的公司,BAT这样的企业,因为我们有互联网的形态,所以说我们类似于是传感器,我们可以帮整个社会收集数据,用户的购物习惯,兴趣爱好,对产品的喜好,偏好都可以通过购买行为,浏览行为分析出来。通过深度挖掘我们可以预判用户的需求,包括在制造企业生产一款产品的时候,提前能够做出市场期待的产品,比如说手机,男性用户喜欢的手机跟女性喜欢的手机,南方北方喜欢的手机是有差异的。针对这方面的洞察,京东我们这样的公司可以帮助很多很多的制造企业更好地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处理地更好,京东,包括大数据的能力都是有我们的优势的。

主持人: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开始做了吗,到什么阶段了?

邢志峰:京东内部我们一直在做,没有停过。我们也是在逐步希望把这方面的能力向行业,包括向整个合作伙伴们开放,这块我相信京东会在今年下半年,或者后面几年结合总理提出的“互联网+”理念把自己这块能力向社会开放。

主持人:产品设计本来是制造业企业的设计,京东反而走在前面,给制造业很大压力。有请制造业企业的朋友再讲讲对这问题的看法。

李学明: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现在越来越智能化,从最开始的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城市。如何发展有几个方向,首先产业要明确往哪个方向发展。第二设计人员要有创业的思维,这方面海尔做得比较好的,海尔传统制造企业能够变成多个创业公司,多个创客人去打造新的创意来进行创业,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传统制造型企业是不容易的,我感觉也是很大的变化。

再有对于产品的设计人员,你不能让一个从来不用智能手机的人搞设计,他一定要有感受,感受基础上才能有创新。

耿峰:这个问题非常好,不知道下边有多少人来自制造业,我那个产品一般人能买得起,还需要买船才能成为生意。中国传统制造业这些年的风云变化粗放型经营非常明显,集中体现两块,一块研发,一块制造。研发基本上搞一个PRM,大部分当PDM用,谁来都这一套,这个理念在消费品里用得还是比较好,要根据用户的年龄,包括喜好做事情。所以说真的伴随这轮的革命过来以后,作为传统制造业的研发体系要进行变革,京东已经帮客户成功了,互联网公司帮传统制造业成功,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但是作为企业本身来讲还是要颠覆以前的传统思维,传统的是恶性循环设计出来很理想化的产品,工艺水平也达不到,工艺卡片设计出来设备部提供不了相应的工装造出来。所以我们传统制造业首先要颠覆的是脑子里传统的设计思维。

再一个借助互联网思维审视自己应该变革的东西。一个鸡蛋要从外面打破是菜,从内部打破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主持人:经过几位介绍至少我思路会明晰一些,但是如果谈到做下去我们企业面临很实在的问题,我们谈4.0初始投资都是比较大的,恰恰对于国内的制造业而言,国内制造业最近两三年都是在过苦日子,我们现在缺少流动资金,缺少相关的预算做这个事情,那么我们既然看到这个方向,但是我们企业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是停下来等着还是逐步推,还是一步到位?

丁德宇:因为现在中国制造业确实处于很低谷,尤其是今年,但是智能制造,还有工业4.0的发展确实是未来的一个方向,所以我的建议是什么呢?就是智能制造不是一天能做到的,德国工业4.0界定实现的时间是2050年,咱们国家的智能制造按照现在的说法是2049年,所以这个路是很长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就是要很好地规划,整体规划,分步做。

第二个建议作为任何智能化的改进都需要花钱的,如果不需要花钱大家随便上,因为要花钱企业必须要考虑投入产出。我们不要期望智能化和工业智能化是渐进的过程,某一个工序变成自动化的,为什么要变呢?是为了提高产量,是为了提高质量,是为了不太好招人,不要为了智能智能化。

第三个建议,现在在宣传工业4.0,宣传智能制造,德国有很多这个领域强项的公司,美国人就不这么宣传,美国人宣传工业互联网,因为自动控制不是美国人的强项,互联网是美国人的强项,所以我们企业要清醒认识一下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制造业的信息化一九九几年的时候就有一个模型,最上面是ERP,中间是MES,下面是自动化,我们中国企业现在也会有50%不知道MES,因为ERP以财务为核心,MES是以整个生产指挥为核心,是指挥系统,现在靠它指挥人,为了靠它指挥自动化的设备和机器人,如果指挥系统不健全的话,你的智能化是没法搞的。你比方说现在有500工人管得一团糟,把这500工人换成500个机器人,除了不打架不吃饭没有一点好出,甚至不如换成500头猪,还能听到叫声。将来智能制造以后对指挥要求更高,有一个工人把物料从仓库拿到生产线上去,工人会有思考,即使没有这些数据我看看生产的什么车型,要什么零件,即使不知道库区库位找到零件搬到生产线上,机器人再聪明50年以内赶不上人。从制造业来讲要重视投入产出,要重视精益管理指导下的管理的改进,就是管理的提升还是要靠管理,别的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另外一个在整个信息化过程中国内现在是知道MES的人就很少,这课必须得补,如果不补智能化和工业自动化基本很难达到一个境界。

主持人:是不可以这样理解,由于有些企业家很言,通过机器人简化管理不是一个方向,应该讲智能化制造对管理要求依然很高。

丁德宇:智能化的需求里头对管理要求会比原来管人更高,要500工人很差的厂长管,消耗大,产能低。如果厂子没有厂长,几百台机器人什么都干不出来。西门子工厂我觉得很震撼的,有一条PLC7300的生产线,五个工人,加工工人一个没有,五个工人都是搞物流的,有40位IE工程师,主要自动化的改进,做系统生产所需要的基础数据的配置。它依赖的其实不光是自动化这块,它整个生产的信息化系统都很了,如果这些都没有,你能想象把500个机器人凑在一起做出什么东西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智能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是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的效率,但同时是要花钱的。

主持人:对于这个问题想听听的汪清跃先生的意见,以及下一步的想法。

汪清跃:基本赞同丁德宇先生的看法,刚才这个问题有一个现金流的前提,在企业投入资金做设备投入或者复杂管理系统投入的时候有个学习曲线的,企业能不能在学习曲线的过程当中能够克服现金流的问题,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问题。我非常赞成小米唐总的思路,小步快跑,采用精益方法逐步改善,每天进步一点点。

另外从协会角度我们也在思考,跟制造业企业在交流,在工业4.0发展过程当中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有没有可能采用非对称式发展方式,有没有一些点先突破,当然通过一些交流或者自己的一些研究觉得国内在基础材料方面,整个行业基础不是很好,在产品研发方面目前用的还是比较多的国外企业的产品,这些之外有没有可能用起来,帮助中小企业在短期内有改善。我们非常欢迎现场朋友加入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主持人:现场朋友对于今天论题有没有什么想问题?

提问:我是从深圳回北京的,我在一线两年和深圳的制造厂打了很多交道,主要是电子制造厂,消费品的生产厂,今天听了以后受益很多,现在制造2025是国策,现在整个在深圳,中国的制造行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深圳那个地方现在是全世界的制造第一位的城市,可能有60%是向海外出口,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除了欧美,欧美我们市场份额也是非常大的。在第三直接国家,在南非、巴西、泰国占有率都是第一,在欧洲也是第一第二的,除了美国,现在中国产品竞争力非常强,但是确确实实问题是我们的方案觉得我们设计的整个智能产品方案很先进,但是现在在推动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要花钱提高效率,但是现在深圳小作坊,我的问题是现在很成熟的方案,推动的时候各位专家有什么良策。他们产品做得也很好,推广方面有什么建议?

李鹏:实际推进和操作过程中有什么指导是吧。

丁德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企业很多人都在问工业4.0离我们好像很遥远,我们现在怎么办,是等该是现在就开始干,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要一分为二看,工业4.0其实对制造业几十年,尤其是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总结,它的总结我认为还是很好的,有很多的技术细节,很多的建议,我个人认为是很适合中国企业的。我们中国企业不见得是能一步到4.0,那么可以现在就接受4.0的思路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一步一步往前走。另外一个我们也不要太着急,刚才说了这肯定是要花钱的,把很多问题搞明白之后再行动也是来得及的。

耿峰:仿佛又回到去年,也是这个地方,主持人为中国制造业的困境,我讲一条没钱,有人觉得中国企业不缺钱。不管是德国工业4.0,该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是大规模的是工业投资,一条十几亿生产线,整条线流行化,前面散的串起来要费好大劲,要引进很多的传感,工业控制,铁疙瘩可以自己造。真的是缺钱,也不能不做,中国制造业还要补3.0的课,我们离自动化还有距离。所以我之前去过一个日资企业,很强大,自己有工业团队,有精益制造的东西,自己造三轴的机器人,所以反回来发动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的革新跟改良,这个成本非常低的,效果还好,这绝对要比外面专家搞的好用,整条线光靠自己是不行的。不管是4.0,还是工业互联网,中国传统制造必须要面对一个现实,我们要补3.0的课,因为我们离那个东西还有距离,丁总说得很对,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到4.0,德国人自己都没弄明白的事,我们还是需要时间的。

主持人:两位专家都是讲说这个事情要稳步,低成本往前走,不主张一次性投资到位。

汪清跃:刚才德国朋友介绍到德国工业4.0提出的两大动机之一,德国是出国型的企业,对外销售高端制造业的装备,推出工业4.0是希望德国装备能够在世界上获得更多的订单。中国在走向工业4.0的路上,我希望我们的企业能够利用中国本土的装备来帮助改善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主持人:我是代言人嘛,我也可以把大家的问题反馈给专家。感谢各位专家给我们大家分享。再次掌声感谢各位嘉宾。

    • 评论
    • 分享微博
    • 分享邮件
    邮件订阅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重磅专题
    往期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