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分享文章到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公众号
至顶头条
作者:谢恩伟 来源:ZDNet软件频道【原创】 2013年6月20日
关键字: 厂商视点 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 微软 云计算 公有云 windows Azure IT名人堂
ZDNet至顶网软件频道消息(文/蒋湘辉): 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微软云计算首席战略官谢恩伟在第五届云计算大会上接受ZDNet访谈时表示,Windows Azure是全球行业用户最靠谱的一个企业就绪的公有云平台,尽管国内已经有厂商提供了公有云服务,但微软Windows Azure的介入,给整个行业设立了一个新标准。
谢恩伟表示,Windows Azure在美国按照使用量来收费,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个层面,在收费上和Amazon有竞争力的对比价格。而在中国落地这个过程中,微软在定价层面会考虑到一些商业模式上的一些创新,以便跟中国本地消费者有更好的接轨。
“我也非常期待在下面几个月的时间,会跟大家透露更详细的在中国的商业模式。在我们准备的过程当中,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上非常靠谱,我非常看好能够跟我们的终端客户衔接的非常紧密。”
ZDNet:ZDNet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的直播现场,我们有幸为网友们请到了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兼微软云计算首席战略官谢恩伟先生,恩伟您好。
谢恩伟:您好。
ZDNet:我们知道,微软的Windows Azure正式开始公测了,您能不能先给我们总结一下,Windows Azure在中国的落地,对国内的企业能带来哪些好处。
谢恩伟: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的确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日子,2013年6月6号,我们正式在中国做Azure的公测,那Azure进来之后,对于行业我想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一个推进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几个领域来看,Azure实际上是全球对公司来说、对行业来说,最靠谱的一个企业就绪的一个公有云的平台,这不光涉及的一系列现在已有的技术设施即服务的这样的一些提供,像虚机的提供、存储的服务、计算的服务,在这个之上,实际上有一系列平台级别的服务,其中包括我们的一些IaaS,我们的一些PaaS,也包含了一系列比方说针对媒体的、针对移动的一系列服务,这些平台级的服务又更好的能够让我们的开发者,在这样的一个公有云的平台能够做得更加出色、做得更加好。除了这个之外,Azure的引进,对于整个公有云,在客服方面的一些标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包括我们在数据备份、稳定性等等方面的一些提升,也包含了我们对于客户的一些,我们把它叫做SOA,能够确保我们这些服务的一些稳定性,和它的一些一种持久性,以及一些灵活性。然后再这个背后,不光是我们说说就算了,在这个后面实际上是有非常重要的一些指标的,比方说99.9%的SOA,然后再这个基础上又会有雄厚的一些资金的支持,来确保客户在Azure这个平台上能够收到非常重量级的一些保障。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是非常期待Azure能够在中国这个市场上,把整个公有云的市场的质量,对于客户的一些保障,企业就绪的能力,安全性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ZDNet:我们知道微软不光有自己的公有云,还有像Office365还有Dynamics这样的SaaS的这种服务,我就想问一下在Azure在中国落地以后,微软的SaaS这方面的应用,在国内的落地是不是进程也会加快。
谢恩伟:实际上我们在去年11月份在上海跟大家发布了我们跟世纪互联,以及上海政府的一个合作,意向的过程当中已经提到了整个的跟世纪互联的合作,不光把Azure落地到中国,其中也包含了我们的Office365,云办公的一些技术,那我们也在非常期待,会第一时间把Office365的一些就绪的情况,跟广大网友做分享,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我们也会根据Azure和Office365在中国的经验,能够加快整个比方说像Dynamics,就是我们的ERP的一些在线的服务,能够推进到中国市场,能够跟中国的一些终端客户有更好的一些衔接。
ZDNet:我们知道Windows Azure现在是公测,正式的商用还有这种Windows Azure在国内的计费方式目前还是没有公布的,您能不能透露一下,带美国Windows Azure的这种收费方式是什么样的,未来在中国和美国的这种收费方式的差别,会有变化吗?
谢恩伟:一般的话在Azure这个平台上,在美国的一些收费标准还是按照按需收费,或者按照使用量来收费,特别在我们最新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这个层面,我们的收费是完全跟Amazon有直接的一些对比性,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Azure从一个整个商业价值这个环节是非常有竞争力的。
那在中国落地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在考虑到一些商业模式上面的一些创新,怎样能够跟中国的本地消费有更好的一些接轨,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非常期待,在下面几个月的时间,会跟大家透露更详细的一些,在中国的商业模式,那现在我们在准备的过程当中,我还是非常的看好,我想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市场上是非常靠谱,能够跟我们的终端客户衔接的非常紧密。
ZDNet:Windows Azure在去年11月宣布跟世纪互联合作的时候,至今为止一直在公司内部就开始测试,还有一些合作伙伴,我就想问一下Azure正是,利用国内北京、上海的数据中心的提供这样的服务体验,和之前用香港的那个数据中心,落地之前的这种体验相比,微软内部有没有做过一些评测,这两种体验,落地前后的这种体验的对比是什么样子的。
谢恩伟: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讲,一个方面就是说,大家还是要回归到当初我们为什么需要跟世纪互联,跟国内政府有这样的一个衔接,一个方面当然是技术领域方面,技术领域方面更多的是国内网络的一些复杂性,在这个程度上世纪互联是带来了很多在网络管理、数据中心管理、运维商中立这一点上能够提供很大的价值,除了这个之外,更多为什么要在中国落地,还是要去遵守国内的一些政策、标准,那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实际上是跟Azure本身的performance,或者它的运维的速度它的一些性能,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关系,更多的是需要对数据监控的一些管理或者运维政策方面的一些吻合性。那我们也在做,我想在公测这个环节当中,希望会给我们提供很大的一些技术方面的一些细节、一些数据,来看在国内的话,的的确确在国内的数据中心的构建,是不是能够起到更好的一些速度方面的一些效应,特别是在比较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不过在这一点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实际上在微软没有在国内落地,我们已经看到国内的很多公司,也通过我们国际的一些Azure的服务,在做很多的一些尝试,那在这个尝试的过程当中,我感觉还是蛮靠谱的,那就是说从整个性能和整个运算能力和速度方面,用户体验还是不错,当然,在国内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我们也期待更好的一些计算的能力,或者一些性能的体现。
ZDNet:微软在国内,已经拥有大量的这种企业级的用户,包括Windows Server 、SQL Server,那么我就想问一下,如果这些用户,他如果希望把一些应用迁移到Windows Azure上,您觉得他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流程或者他应该做哪些测试呢?
谢恩伟:我想几个方面,一个方面还是用户对于自身的应用有可能是了解得最深的,所以有可能第一步的话要稍微分析一下这些应用,是不是吻合在公有云这样一个运维的场景,有些运用是非常吻合的,比方说像邮箱、像一些高性能计算,像一些视觉化的一些东西,有一些应用有可能不一定太适合,比方说一些行业内部的一些业务流程管理,或者客户信息管理等等。那在这样的一些应用,又会分成两层,有些你可以把应用放在公有云上,把数据放在你私有云的架构之上,另外一些有可能你两者都可以放到比如公有云这样一个环节,我想第一步还是要对自己的一些应用场景和数据管理的一些要求有比较深的一些理解,然后我想在这个环节当中微软在整个从现在已有的IT架构到云的架构这个环节当中,已经会有好几个不同的选择,一种选择就是说,现在已有的应用可以通过一些应用虚拟化的能力,就直接非常顺畅的放到Azure这样一个平台之上,另外一种选择就是说,有某些应用你需要做云化,OK,就像我们在公司内部,Office365实际上是做了相当大规模的内部架构的优化,能够让他更适合于云的数据中心这样一种平台技术之上做运维,在这个过程当中微软也非常期待,能够把我们自己的一些能力,或者开发的体验能够更好的分享,给我们这里的本地的用户。那从一些具体的资源支持上,我们也在做相当大的工作,包含着我们CCIC,那就是我们的中国的云计算创新中心,到我们内部的一些顾问部门,也会专门的去配置一些我们叫做企业的架构师,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应用朝公有云迁移方面,做更好的一些设计,一种架构理念的一些技术支持。
谢恩伟:那从而走向整个公有云的这样一个环节,还有第三步的话,当然就是微软在全国各地都会,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云的技术方面的一些推进、一些活动,能够让我们的开发者,我们的IT专家能够对于微软的像Azure这样的一个平台,其中甚至包括像今天的云计算大会,到我们年底常规的TechEd,实际上都会把这些技术内容,和架构设计的理念,能够更好的传递给我们的行业的一些专家。那么通过这几个步骤,一个当然对于它自己应用的一些熟悉程度,另外一个通过我们内部资源和我们合作伙伴的一些资源能够更好的提供一些技术支持,或者应用的一些迁移的能力,到我们现在做一系列的一些路演,实际上我们已经运筹了好几个Windows Azure的路演,能够把技术在第一时间,最亲和力度能够把这些技术能够带到广大的技术专家面前。
ZDNet:我们知道Windows Azure的现在对于开源的支持也是非常大的,您刚才提到了,对于这种微软的老客户,有这样的迁移方面的各种各样的支持,您觉得Windows Azure对于那些以前的这种非微软的用户来讲,这个平台对于他来讲,是否也是一个机遇。
谢恩伟:对,我感觉是非常有吸引力,因为Azure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承诺,是它的开放性,那么开放性就会代表好几个不同的层面,其中一个层面就是说对于现在已有的一些开源的技术的一些支持,支持是作为我们最强劲的一些技术支持,不光我们把我们的一些公有的一些接口,把它做得更标准化,非常有衔接,然后对于第三方的一些语言都会有非常强劲的支持,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也会蛮期待更多的开发者,能够在第一时间能够上到Azure这样一个环节当中。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实际上我们已经在这一年当中操作了两期的云加速器这样的一个项目,云加速器这个项目的一个基本的点是,怎么能够更好的让初创企业,在走向市场、在拓展B2B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好的跟Azure形成一个接轨,那实际上我们看到,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一些成绩还是非常的不错,实际上这也是新兴的一些合作伙伴的群体,微软非常期望能够通过Azure这样的一个平台技术,能够更好的扶持,那除了这个之外,我们也看到了,就是以往我们有可能不会把它看作我们的应用开发的合作伙伴,就是以往的应用开发的合作伙伴,就是我们所谓的ISV,现在有可能我们也会把一些传统行业,比方说像南航、东航、工商银行等等,这些行业也越来越多的在做一些B2C的一些应用,很多这些应用实际上也可以在Azure这样一个平台上,能够更好的把这些桌面端的应用展示出来,那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也在跟一些,就是我们以往所谓的传统的客户,不过不是我们传统的ISV,也在做很多的交流,说从整个环节来说,实际上Azure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一个环境,能够不光是对于以往的ISV,以及我们一些比较传统的企业,在朝云这个方面做转型都提供了相当大的一个机遇。
ZDNet:会不会以后微软在,因为Azure的这种机遇,以后会或者调整或者说这种变更一下微软在渠道伙伴的整个体系呢?
谢恩伟:我实际上更感觉呢,当然我想云的介入的话,肯定会对渠道有一些冲击,那冲击的一个概念,就是说云带来一些新型的运算模式或者一些商业模式,那必然会促使我们渠道去做更深刻的一些思考,那渠道怎样能够在现在已有的商业模式上,做更好的一些(英文)或者一些迁移,那实际上是一个蛮重要一点。对于我来说,我倒反而更觉得,云的介入的话会给渠道更多的一些机遇,比方说我拿金蝶作为我们传统的一个ISV,那以前金蝶跟微软的合作,更多的是通过金蝶卖它的ERP的产品,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有SQL的一些使用,它跟我们有一个在License方面的一个合作,不过在这个环节当中,实际上金蝶它的客户群体还是比较有限的,因为这个本身的商业模式,就确定了金蝶这个ERP产品的一个价位,这个价位实际上对于很多的一些低端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合适的。不过在整个Azure引进的过程当中,能够让金蝶的K3能够在Azure这个平台上建立起来,然后用服务的形式,推给它的中小型客户的话,这样又会让它有更多的一些价位的灵活性,那这些价位的灵活性,就能够促使金蝶能够涉及到更多它是涉及不到的一些用户群体,那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蝶作为我们的一个合作伙伴,它需要变。随着Azure和Office365的介入,对于整个合作伙伴的生态系统来说是一个福音,不过大家需要准备好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不过一旦转变成功,那这个商业机会是非常庞大的。
ZDNet:最后一个问题,在公有云方面,其实国内的阿里云、百度也都已经有这方面的一些服务了,您觉得微软和本地的这种云服务的提供商相比,微软的独特优势在于什么地方。
谢恩伟:实际上早先也稍微提到过,那就是整个Azure进入到中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一点,就是怎样能够把一个企业就绪的公有云的平台,带到中国这个市场,在这个背后是有庞大的一些支持能力去确保这个服务的稳定性、可拓展性,以及我们有很多的在商务方面的一种客户的一种承诺,来确保客户在这个公有云平台上,他的操作和使用是达到一个新的级别。我想这样的一些新的标准,企业就绪的能力,我想也会更促进本地的一些云计算厂商,在这个方面的拓展,我当然也是非常希望能够看到,更有高规格的或者高质量的一些本地的公有云服务,能够在这个市场上,也能够涌现,因为这个市场非常庞大,也的确需要这一系列公有云的服务。那微软的介入,实际上是给整个行业设立了一个标准,对于客户承诺的这样一个标准,企业就绪的这样一个标准,我想这个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从竞争、从服务的提供等等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
ZDNet:好的,今天恩伟为我们介绍了微软Windows Azure在国内落地后对企业带来的整体益处,以及企业应该用什么样的流程或者方式来往Windows Azure上迁移,我们再次感谢一下恩伟,也感谢网友们收看,谢谢。
谢恩伟:谢谢网友。
如果您非常迫切的想了解IT领域最新产品与技术信息,那么订阅至顶网技术邮件将是您的最佳途径之一。
现场直击|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直击5G创新地带,就在2021MWC上海
5G已至 转型当时——服务提供商如何把握转型的绝佳时机
寻找自己的Flag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Cloud)- 科技行者